(三)藏传佛寺举隅
藏传佛教寺院众多,其中以布达拉宫、白居寺、拉卜楞寺、塔尔寺最为著名。
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是我国喇嘛教中一座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历史久远的宫堡式寺庙塔院建筑群。因为它坐落在西藏拉萨市中心区海拔3700米的红山(布达拉山)上,所以被称作红宫或布达拉宫。布达拉意指观音圣地。布达拉宫可以说是在西藏政教合一制度下产生的,因此它既是达lài喇嘛的行署及居住地,又是佛徒僧侣焚香事佛举行重大佛事活动的地方。布达拉宫相传站建于松赞干布赞普执政时期,后曾毁于战乱。清顺治二年(1645)起,由五世达lài主持重建,主体工程历时约五十年,以后陆续又有增建或修缮,前后长达三百年之久。布达拉宫是汉藏建筑风格相糅合的建筑群体,全宫依借红山峭拔的山势凭山而建,与山身浑然成为一体。全宫由红山上的白宫,红宫及山下的雪建筑,龙王潭林园等四大部分组成,占地约 41公顷,可容两万余僧众参加佛事活动。该宫因依山而建,所以如要入宫,须沿漫长的石磴道拾级而上,行至山腰方可入内。全宫为木石结构,整个建筑高十三层约120米,东西长约360米,建筑面积约13万平方米。白宫、红宫有两座高五层和六层的门楼,其宫殿寺院及灵塔殿三位一体,殿顶的大小金幢、宝瓶等饰物光彩照人。白宫、红宫均因外表墙体等的颜色而得名。
白宫位于东部,其东西长约320米,南北宽约200米,城墙与山顶相连,东南西三向各有一个三层门楼,东南角及西北角各有一座角楼。这里主要供达lài喇嘛、摄政王、达lài经师办公、集会及居住用。白宫主殿为东大殿(措钦厦),坐南向北,长约28米,宽约26米,内有四十八根大立柱。殿内北面设有达lài喇嘛宝座,殿内布满唐卡,经幢、彩缎及藏毯等,重大的庆典及宗教活动就在这里举行。白宫的顶层是东西日光殿,又是达lài的两套寝宫。东西日光殿建制基本相同,其装饰华丽,构制精巧。它们主要由朝拜殿、经堂、修法殿、护法神殿、卧室、厨房等组成。
红宫坐落于东部白宫与西部扎厦的中间,其形式是八层,下面四层内部为沿山岩砌起用以支撑上四层主体建筑的地垅墙。宫顶取汉民族传统的歇山式并覆以镏金铜瓦,檐部斗栱存有明清建筑特色的遗风。红宫主要是供奉五世及其它几世达lài灵塔的地方。其灵塔殿主要安放圆寂后达lài喇嘛遗体,以供信徒朝拜。其中五世及十三世达lài喇嘛的灵塔及灵塔殿最为气派。五世达lài的灵塔和灵塔殿位于红宫西大殿西侧,面积约452平方米,塔殿高约五层,中间安放着灵塔,灵塔分塔座、塔瓶(存有尸骸)、塔顶三部分,高约15 米,两旁陪衬有八座银质包金嵌珠佛塔。西大殿是五世达lài的享堂,位于灵塔殿之东,面积约726平方米,它居红宫中央,平面为长方形,它是红宫中最大的殿堂,殿内柱梁施有俊美绚丽的木雕彩画,四周及内院回廊施有280平方米展示五世达lài一生的壁画,殿西正中设有达lài喇嘛宝座。红宫内除灵塔殿外,还有不灭具乐殿、药王殿、法王禅定洞、达lài世系殿、菩萨通次第殿、时轮佛殿,释迦牟尼殿、圣者殿、无量寿佛殿、殊胜三地殿、上师殿,坛城殿及弥勒佛殿等主要殿堂。
雪建筑是位于红山南麓的建筑群,它主要有下列一些机构和单元:印经院,藏军司令部、监狱、作坊、马厩、水院等等。其周围有城垣环绕,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约365米,南北宽约180米,东西南北四向各设宫门,南为正门。东南和西南建有碉楼。
位于红山后麓的是龙王潭林园,它是布达拉宫的林卡(花园),设有湖池小岛,木桥亭阁可见。这里花香草茂,碧波涟漪,景致幽雅,实为憩息怡情的好地方。
位于布达拉宫西部的一片白色重楼是被称作“扎厦”的僧舍。其建筑凭山借势,大门狭小,装饰简陋,通道昏暗,僧房每间极小,因靠山崖,终年不见天日,石道陡长行走举步维艰。扎厦与白、红两宫较明显地反映了等级差异。
布达拉宫堪称藏族建筑文化中可以名垂千古的宗教建筑力作,它在文化历史及建筑艺术等方面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它本身,集中展示了藏民族精巧的工艺及聪颖的智慧。
1.白居寺
白居寺坐落在西藏江孜县城西端宗山坳内,其别名班廓曲第寺及吉祥轮寺。起建于明洪武年间(1390),永乐十二年(1414)宗喀巴弟子一世班禅克珠节等人加以扩建,并于寺中心建“白阔曲登”(十万佛塔),从而组成了寺塔合一的建制格局。白居寺面东坐西,小山环抱三面,寺周围筑有夯土城墙,墙上设有平面呈椭圆形的城垛和敌台。全寺以措钦大殿和白阔曲登(十万佛塔)为中心,四周分布有古巴、琴各洛、洛布干、德娃今、塞贡、四刚王马、仁定、顿各洛、拉刚、杰布久、翁卡、西乃、列珠、卡米切、康萨、拉乌、下琴巴等十七个扎仓及马林、荣康、甘登、凯居、已久等五佛殿,此外还有扎厦、僧居等建筑。扎仓分属于格鲁、萨迦、噶丹三大教派。
措钦大殿坐北向南,居全寺中部,为平面呈十字形三层殿堂。底层为经堂,由前室、经堂及后殿等三部分组成。前室左侧为东殿,内供祖师及八大菩萨像,殿旁有塔殿。前室右侧为西殿,内供护法神像。穿过前室就到了经堂,这是全寺集会诵经之所,有立柱四十八根,计明堂六十四间,中间有覆盖顶棚的天井,堂北供有一尊大型弥勒佛铜像。后殿又名觉康正殿,进深三间,面宽五间,中间供奉有三尊三世佛大铜像,堂外左转有回廊,堂之左右两侧为东西净土殿。东净土殿平面为凸字形,进深三间,前宽五间后宽一间,内供有强巴(弥勒)及千手千眼十一面观音像,四壁施有壁画。西净土殿形制与东净土殿同,其内也供有菩萨像,另外还设有佛龛,供有卢舍那佛像,四壁绘有千佛。从经堂前室西殿沿楼梯登上二层,就来到了二楼佛殿处,其中部为天井,沿四周设有拉基大殿、朗斋夏殿及登觉殿等。措钦大殿的第三层为夏耶拉康殿。这三层建筑布局得体,错落有致。
白阔曲登(意为菩提塔、八角塔)是白居寺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座巨型佛塔建筑,因塔内佛殿及佛龛内刻画有十余万尊神像,故该塔被称作十万佛塔。塔内有七十七间佛殿佛龛及经堂,因此素有塔中寺之美誉。该塔于永乐年间动工修建,历时十年。占地面积约为2200平方米,塔高约40米,外现为九层,内实为十三层。全塔由塔座、塔瓶及塔顶三部分组成。塔座为四面十二角,红白染身木石相衔,层叠联结逐渐收缩,塔瓶为圆柱形,直径约20米,内设佛殿四间。塔顶十三天颇为粗壮,采早期喇嘛塔做法。塔盘中央为高约5米的铜制鎏金塔刹。在十三天内有可登上塔盘的扶梯。全塔共有一百四十八个塔角,大小房屋一百零八间,门一百零八个,属我国角间门最多的一座塔。佛龛内计有三千余尊形神兼备的泥、铜、金雕塑佛像,龛室门窗上施有精美的装饰纹样。塔底层正中供有一尊高12米的释迦牟尼彩色塑像,塔内还施有笔法凝练、色彩艳丽的各类壁画九千八百多幅。
白居寺与十万货佛塔,可以说是藏族宗教建筑文化中最能闪现佛门光辉的佛教建筑,克期是十万佛塔诚可谓藏族塔宗教建筑中的扛鼎之作。寺庙与塔的配置结合在白居寺与十万佛塔建筑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2.拉卜楞寺
拉卜楞寺旧称扎西奇寺,是我国喇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其余五寺为青海塔尔寺、西藏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扎什伦布寺),位于甘肃夏河县城西的大夏河北岸。北依龙山,南向曼达拉山,中间为大夏河冲积而成的盆地。这里山青水秀、清静肃穆,早先一度为甘、青、川交界地区藏族政治、宗教、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拉卜楞寺是康熙四十八年(1709)由拉萨哲蚌寺活佛嘉木样一世所建,全寺呈长方形,占地1300多亩,属于藏族建筑风格,楼台重叠,雕龙绘彩,红墙黄瓦,飞檐描金,壮丽辉煌,庄严无比。寺内主要建筑有六大扎仓(学院)、十八囊欠(活佛公署)、十八拉康(佛寺)以及金塔、辩经坛、藏经楼、印经院、僧舍等。全寺规模庞大,联系紧密,高低错落,排列有序,是一座完整的自成体系的宗教小城。
拉卜楞寺不仅是喇嘛教圣地,它还具有黄教高等学府的性质,可以说是拉萨以外国内最大的喇嘛教高等学府。扎仓在藏语中意为学院,寺内六大扎仓都是僧侣们学习喇嘛教经典的地方,但由于每一个学习者在寺院中的地位、职责不同和将来的培养方向各异,所以也各自分学一些专门的知识。这六个学院中,有专攻佛教教义的,有专门接受各种佛教礼仪训练的,有专门研究天文地理的,有专门学习筑坛演神法和诵赞绘画的,有专攻藏医药理、病理的。而寺院规定,凡院中喇嘛,按其不同的职能,都必须分期分批进学院进修学习。与各学院配套的建筑是藏经楼,它是寺院内的图书馆,僧侣在这里可以博览群书。楼内收藏有怫经、藏语文法、藏史、医药、历法及各种艺术书籍六万五千多卷,特别是长达二百卷、被誉为佛教大百科全书的《大藏经》,是国内稀有的研究佛教历史和教义的珍贵文献。此外还有一般寺院所没有的印经院,由专门的喇嘛刻字和印刷各种经卷,为保存和弘扬佛教文化提供了保证。寺内各扎仓的建筑一般由前廊、经堂和佛殿三部分组成。佛殿过深二至三间,高二层,内供本扎仓所奉神像。闻思学院(专授佛经教义)在寺内建筑规模最大,也是全寺的中心。正殿大经堂属藏式和宫殿式建筑的混合结构,宽100米,深75米,有一百多根大木柱,是全寺喇嘛集体诵经的地方,可容纳四千名喇嘛同时诵经。一百多盏酥油灯昼夜长明,使殿内笼罩着一片神秘与庄严的宗教气氛。平坦宽广的殿顶装有鎏金铜瓦、铜山羊和法lún、幢幡、宝瓶等装饰物,流金溢彩,华丽无比。
全寺佛殿中地位最高的要数寿禧寺。寿禧寺整个建筑为六层,高达20米以上。方亭飞檐式顶部上,金龙盘绕,铜狮雄踞,屋顶全部用鎏金铜瓦覆盖,故亦称大金瓦寺。寺内内供有高达5米多的弥勒佛铜像一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与一般寺院围墙的单体结构不同,拉卜楞寺院的围墙由长达3公里、连续五百多间的回廊组成,回廊内置有一千多个“嘛呢轱辘”(转经轮),上边绘有各种经文,无论性别、职业、等级,每个人都可以拨动旋转、数百年来,随着经轮的不停旋转,至上的佛法被不断地发扬光大,不停地慰藉着一代又一代信徒们日益虔诚而饥渴的心灵。
3.塔尔寺
位于青海西宁市25公里处的湟中县鲁沙尔镇,是青海省最大的黄教寺院,也是喇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同时也是西北地区佛寺活动的中心,并在国内及东南亚一带享有盛名。塔尔寺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是为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寺内建筑布局紧凑,造型庄严,属藏汉结合的风格,是包含塔殿、佛殿、经堂、学院、活佛公署和僧舍等多重院落的建筑群,主要建筑物有大金瓦寺、小金瓦寺、小花寺、大经堂、九间殿、大拉浪(僧舍)、如意宝塔、太平塔、菩提塔、过门塔等。
寺内大经堂,初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面宽十三间,进深十一间,面积达1981平方米,属典型的藏式平顶建筑,可容纳三千多名喇嘛集体诵经。大经堂是塔尔寺宗教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也是对全寺喇嘛进行培养、组织学习、开展宗教活动的中心,下设四个扎仓(学院),分别研究宗教教义、佛教哲学、伦理学、天文、历算、占卜和医药技术。大经堂内共有一百零八根大柱,柱上雕有优美的图案,外以藏式彩毯包裹,并缀以各色刺绣、飘带、幢、幡等。经堂正面供奉着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宗喀巴三尊2米高的铜像,旁边悬挂着用五彩绸缎堆绣的各种佛像造型、佛教故事图、宗教生活图以及各种壁画,工艺精细,生动别致,富有浓郁的藏民族风格,同时又在宗教的神圣肃穆氛围中透出了俗世的欲望和对现世生活的执著追求。
位于寺中心部位的大金瓦寺,藏语意为金塔,既是全寺最早、最高的建筑物,也是寺中主殿。该殿为汉宫殿式三檐歇山建筑,面积近450平方米。殿顶为鎏金钢瓦,金光灿烂,雄伟壮观。殿前有一座11米高的大银塔,传说是宗喀巴出生时埋胞衣的地方。塔外包银、镀金,镶嵌有许多奇珍异宝。殿中供有高约1丈、用纯金铸成的宗喀巴神像,像前酥油灯光焰明亮,终年不灭。殿内还有大量的雕塑、壁画、鎏金佛像、金银供器和酥油花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塔尔寺内还有一座重要建筑九间殿,原建于明代天启六年(1626),为硬山宫殿式九间平房,中间三间供有文殊、观音、金刚手三尊菩萨像及丈六金身,妙音、财源两仙女塑像。南三间正中是头戴黄帽的宗喀巴泥塑坐像,旁边是宗喀巴正在主持的黄、红教辩经的场景。这些辩经喇嘛的塑像,或戴黄帽,或戴红帽,或挥手侃侃而谈,或捧卷凝目沉思,神态生动逼真、惟妙惟肖,场面热烈活泼,杂而不乱,似乎黄教教义在这激烈辩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北三间中央是如来佛塑像,无论是造像,还是屋中的氛围,都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此外还有小金瓦寺、小花寺(复达拉康)、大拉浪及各种塔的建筑,形制别具一格,装饰富丽堂皇,充分地反映了喇嘛教的建筑文化及其宗教观。
值得一提的是被称为“塔尔寺三绝”的酥油花、壁画和堆绣。酥油花的历史据说可追溯到唐时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和亲,但在随后的发展中,藏族人民用自己的传统美食酥油添加各种石质矿物染料精制而成,造型细腻,色彩绚丽,轮廓明晰,精巧绝伦。堆绣是塔尔寺独创的艺术品。它是用五颜六色的绸缎,剪成各种具有立体感的佛像及草木鸟兽图形,再垫上羊毛,绣在幔布上,造型生动,形象逼真。壁画遍布于塔尔寺的各个殿堂,系选用自然矿物颜料,直接绘于墙壁、梁柱上,或绘于挂在墙壁上的布幔上,色泽鲜艳,对比鲜明,经久不变。在酥油花、堆绣和壁画中,许多美妙的宗教传说、神话故事和达到很高水平的艺术技巧,集中地体现了藏族人民卓越的创造精神和无限智慧,也为塔尔寺的建筑物增加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4.“高原第一”哲蚌寺
哲蚌寺位于拉萨市西北5公里的半山坡上,与甘丹寺、色拉寺合称黄教“三大寺”,是喇嘛教六大寺院中规模最大的寺院,明永乐十四年(1409)由喇嘛教宗师宗喀巴嘱弟子嘉央曲结所建,全名为白登哲蚌市,藏语中白登是祥瑞庄严之急,哲蚌是堆积大米之意,简称为哲蚌寺。
寺院建筑群落依山势而建,规模宏大,错落重叠,殿宇毗连,鳞次栉比,犹如一座大城镇。现寺内主要建筑有措钦大殿、大扎仓(经学院)、五十多个康村(僧舍)和甘丹颇章(宫),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喇嘛最多时曾达万人以上,是我国近现代拥有僧侣最多的寺院。
寺内主要建筑大经堂与一般黄教寺院经堂结构相似,位于措钦大殿中央,被一百八十三根雕刻精美的主柱支撑,可容纳一万人集会和诵经。木柱和梁上,遍布华丽绝伦的经幡和法幢。特别是用来采光的天窗周围,布满了唐卡和帷幕,只留一小部分光线射入经堂,照向佛像,给幽暗神秘的殿堂带入了一线光明,在将人的视觉注意力导向佛教的同时,佛教“举世浑黑、唯有佛光”的抽象意蕴得到了形象具体的显现。除殿堂外,比较引人注目的就要数形制各异的康村了。康村由刷成白色的楼房围成的院落组成,以僧徒的来源地区划出许多僧房,供喇嘛们居住。其中有的楼房高达三四层,同全寺建筑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犹如堆积在一起的雪白大米。葛丹颇章(宫)建于明代,为达lài二至五世居住的地方,所以历代达lài都以哲蚌寺为母寺。宫殿前院为宫室,后院是经堂,装饰豪华,富丽堂皇。
哲蚌寺内存藏的文物和工艺品十分丰富,如精美的织绣经幢、挂幛、佛像以及题材丰富的唐卡、壁画等,特别是用金汁丹青书写的数百部佛教经典,更是稀世之宝。此外还有大量的朝廷赐品和西藏地方文物。所有这些对研究西藏的宗教史、艺术史及西藏的建筑艺术,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