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存明清的罗盘实物形制看,其与汉代式盘有明显的承继关系。汉代的式盘是一种占卜盘,其大多是用于六壬及遁甲占术的六壬盘和太一九宫占盘,从现已出土的若干块六壬盘看,其是由上下两盘叠合而成。下盘为方形,象征地,称为地盘;上盘为圆形,象征天,称为天盘,天盘可依中轴旋转。北宋的《景佑六年神定经》释造式内讲:“造式:天,中作斗杓,指天罡,次作十二辰,中列二十八宿,四维局。地,列十二辰,八干,五行,三十六禽,天门、地户、人门、鬼路四隅讫。”在天盘上面,中部往往画北斗星,周列十二神(征明、天魁、从魁、传送、胜先、小吉、太一、天罡、太冲、功曹、大吉、神后,有的式盘上以数字代表十二神,又称十二月将)和二十八宿。地盘上面往往分层写有八天干.天、地、人、鬼四维,十二地支和二十八宿等.个别的还有三十六禽(如下图)。六壬盘在古代被广泛应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时辰和方位的吉凶占验,其用法固定地盘,白天子在北,夜晚子在南,然后转天盘,校验所推之日上盘的神将与下盘的卜支的关系,并以六十甲子中的壬申、壬午、壬辰、壬寅、壬子、壬戍为六壬,推衍出六壬式中的四课和三传,最后以此判定占日或占方的吉凶。
中国早期的方位盘呈方形,因排列方便和易识的原因,后期多呈圆形。一个圆周为360°,每15°折成一个方位,这样罗盘便有了二十四个方位。二十四方位是用后天八卦的四个维卦(乾、坤、巽、艮)八个天于(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组成的。最早记载二十四分位的史籍是《淮南子·天文训》:
日行一度,十五日为一节,以生二十四时之变.斗指子则冬至,音比黄钟;加十五日指癸,则小寒,音比应钟;加十五日指丑,则大寒,音比无射;加十五日指报德之维……加十五日指壬,则大雪,音比应钟。
地球一年绕太阳旋转周为360°,即一年360天,每15天一个节气,即一年二十四节气。罗盘的二十四分位与二十四节气的设置有关(如下图)。这二十四方位,即堪舆罗盘定向所称的“二十四山”,所谓“山”即指向。
至明清时,罗盘已成为风水师的必备之物。风水师既可以其“乘气、立向、消砂、纳水”观天.又可“测山川生成之纯爻,以辨其地之贵贱大小”来相地,还可推算吉日良辰,依时而行。“凡天星、卦象、五行、六甲也,所称渊微的确,堪舆用罗盘融阴阳五行之理,八卦河洛之数.天干地支之道,日月星象等哲理时空与一体。看起来十分复杂。不过深入分析,罗盘不过是以后天八卦为基准,组合八干十二支组成的二十四个方位分度。早期的堪舆罗盘的内容较为简单,后来随着堪舆学的盛行和流派的繁复,以及阴阳五行的推算占验,明清以来逐渐发展为多层而细密的分度,一般少则几层,多则几十层。不过层数再多,其总是以二十四方位为基础的“天盘”、“地盘”、“人盘”三盘和“正针”、“中针”、“缝针”三针为基本框架的,因为罗盘的基本功能仍不出测定方向这一作用。
浩大之理莫不毕具其中也。”(《罗经解》)因其包罗万象,经纬天地,又俗称罗经。
一般说来,罗盘有以下几个内容和层次:
①中心为天池,置指南针;
②由内向外第一层为以先天八卦表示的四正四维八个方位;
③第二层是以地球磁子午线为基准的二十四向分位,称为“地盘”。指南针指向分位的正南午位,称为“正针”,起着指南针功用,用于“格定来龙”,测定建筑的朝向和周围形势;
④第三层是地盘的五行纳音层,配合第二层用于结合宅主的所谓“命卦”定向用;
⑤第四层二十四方位称为“人盘”,指南针指向地盘的丙午之间,称为“缝针”。此针指向接近表杆所定的真南北向(地理子午线),用以室内器物方位的确定;
⑥第五层二十四向分位称“天盘”,磁针指向地盘正丙的方位,称为“中针”。
三盘三针各相错7.5°,其应用也因风水流派的不同而有异。罗盘的这种排列是与地磁极的移动和风水学发展史有关系的。据说誓代堪舆家丘延翰(公元713~741年)时,罗盘的二十四分位圈以地磁南北极为准,磁针指向午位,即“正针”方位。到杨笃松时,考虑到地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二间的夹角,在罗盘上加了一层变化方位圈,此时的磁偏角是北扁东7.5°,这一方位圈即称为“人盘”,使用“缝针”。到12世纪约堪舆师赖文俊时,磁偏角变化为北偏西7.5°,于是又在罗盘上加了一个方位圈,即“天盘”,使用“中针”。于是就形成了风水罗盘的三个基本方位圈。其说虽不能完全置信,但罗盘的三盘三针确与磁偏角和风水流派不同有关却是不容置疑,说来这也无神秘不解之处。还应看到,汉代式盘中“天盘”、“地盘”的设置与风水罗盘中三盘的设置极有关系,后者却是把三盘的关系固定下来。
当然罗盘中的阴阳五行,纳音卦艾等又是以神学为基础排列而出,为人推命择向,渗杂了不少迷信成份,尽管其也内含追求天地人相协调的思想,但却流于图谶意识之中。就此看来,堪舆罗盘受早期占卜用式盘影响是很大的。不过,除了用于像指南针那样定向外,其也有防止选址于地下磁场紊乱,地质不寻常的地方的功用。因为罗盘之磁针极易受外磁场干扰,遇到上述地方则磁针“浮而不定,偏东偏西,不归中线”,风水师认为这些地方非吉地应避之。从生物磁场学的角度看,这有一定道理,紊乱的磁场会影响人体的生物磁场,引起事端。即使今天,人们的住宅或工作场所也应远离金属矿厂、高压线、发电厂和变电所为好。
在东汉、六朝时占卜用的二十四分位的六壬盘已有出土实物,而维辰记时的制度在魏晋南北朝的天象记录是常用的,到了唐代,则又被用来择葬。总之,自秦汉以来,阴阳堪舆、占卜、相宅相墓和龙理分向等,都是以二十四向分位作为基准的。推测堪舆用的定向罗盘可能在唐代就已经使用了。用于航海的罗盘则比较简单,一般是圆形单层二十四分位的形式。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有大型的明代龙纹铜体、划分精密的相墓专用水图盘。
南宋以来,各种罗盘都采用浮针方法(即水罗盘)。文献记载,旱罗盘是明代自国外传入的。据王振铎先生的调查,安徽休宁新安镇的罗经作坊,用在堪舆上的水罗盘晚到清光绪中尚在制造。还有一个应注意的问题是,在早期的建筑定向时,可能使用过类似平面日晷的测向仪器——太阳罗盘,平面式日晷早在汉代就有了(如下图),而赤道式日晷似乎难以用来测向,仅用于测定时辰和季节而已(如下图)。宋元以后,由于罗盘技术的进步与使用方便,加上堪舆术的流行,建筑测向定基多以地磁子午线为准,像北京明清故宫这样规模巨大而重要的建筑群体,也是以磁罗盘来确定建筑方位的。在民间,罗盘的使用也三趋简化,相墓大多只用人盘来“消砂纳水,分金坐度”;而相宅则仅以地盘为主。即分别以地理子午线和地磁子午线为依据测向。对于罗盘的具体用法,不同的风水学派有不同的用法,比如就相宅说来,就有“飞星派”和“八宅派”的区别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