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风水的文化意义
第一节 理想风水模式
一、一个无所不在的模式
开风水说之理论与技术之真伪,我们知道,风水说的主要目标是为阴阳宅选一最佳的环境,即所谓的“好风水”。怎样才算好风水呢?“风水说”中始终强调了一种基本的整体意象模式:“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这一意象模式的理想状态是:“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俯”(《葬书》)(如下图)。就山地而言,这一理想意象模式所对应的理想景观为“穴场座于山脉止落之处,背依绵延山峰,附临平原(明堂),穴周清流屈曲有情,两侧护山环抱,眼前朝山,案山拱揖相迎(如下图)。
理想风水模式能得以最完美地实现的是在阴宅风水中,一方面阴宅的选址和构筑实质上并没有现实的功利意义(不管风水说如何将死者的墓穴风水与活者的福祸吉凶联系在一起,详后);另一方面墓葬可在广大的自然环境中选择,有很广的选择域,因而,无论从主客观两方面讲,风水理想都得以在最大程度上实现,所以,我们首先考察一下理想阴宅风水典型案例。
上述理想风水模式在十三陵中几乎得到完满的体现(俞孔坚,1990a,1990b)。它由江西风水名师廖均卿等人花了两年多时间,踏遍北京山山水水,并最终由朱棣亲自核实优选而得(顾炎武《昌平山水记》)。这里燕山余脉回环兜收,如奔腾巨龙突然顿首回顾。陵园北依军都山,南边龙虎两山护口,多条溪流自周围山谷流出,汇聚于盆地(明堂)之中,每一陵又缘盆地,各取山环水抱之势(如下图)。清代帝王陵寝也具有类似的理想风水结构(冯建逵,1989;王其亨,1989)。
民间祖坟选址虽不及帝王陵园气派,但也都力求实现理想风水模式。(如下图)为广东澄海县陈氏家族祖坟之风水景观。该家族闻名于海内外,为华侨巨富之一,兴旺之极。依风水之说,这似乎与其祖坟之风水有关。所以,对其作一详细考查应具有典型意义。陈氏祖坟大致座西南而朝东北,依七屏山,俯临平原,两侧丘陵拱卫,呈“五蛇下洋之势”;明堂之前为龟象西山锁口,北溪河蜿蜒于前。这一格局与上述十三陵大致相同。
民间各姓族谱中的祖坟图绘和记载,也都可以看到类似典型的风水结构(如下图a)。清代抗倭将领赖云台墓(深圳宝安县)之风水铭对此类墓场风水理想化的描绘,有助于我们对理想风水特征有进一步的了解(如下图b):“鹏山之麓名虎地口牌者,乃营葬光大人之处也…由蜈公岭发脉,大气磅礴,蜿蜒而下,顾其上,则层峦叠嶂,耸翠标高;而下则岳峙渊停,钟灵毓秀是亦。一阴阳和会之区也。故登斯穴者,辨其形,见势超越,严如虎距,因遂以渴虎饮水名之由是而卜云其吉焉……。”在人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还极力通过墓宅本身的结构及其直接环境的改造和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人工构筑物来实现风水的某种理想状态(如下图c,d)。
在山地风水基础上,风水说又将其理想风水模式推广到平洋风水,即主要以水系来察风水。两者在结构上是一致的,所谓“平洋以水为山”(《天元九略》)“葬山依骨(石),葬地依血(水)”(《归厚录》)。平洋风水的理想模式仍为水之屈曲环抱,顾盼有情。风水佳穴与水的关系不出骑龙(据水在后)、挟龙(倚水在旁)和攀龙(亲水在前)三格,尤以骑龙格为上(《归厚录》)。下图为平洋择穴中的几个理想模式。可见它们与上述山地模式出自一辙,具有同构性。
一例典型的平洋风水是广东澄海县华富乡郑皇达信衣冠冢的选址,郑皇为泰国五大帝之一,祖籍华富乡,幼随父居泰国,后当了皇帝。建于清乾隆年间的衣冠冢,周围景观虽有些改变,但大体风水结构清晰可辨。墓座西向东,为骑龙格,背依湖水,墓穴伸入水中呈半岛,四周沟湖缠绕(如下图)。
阳宅的理想风水与阴宅出自一辙,所异者只是形局大小不同《天元九略》)。但是,与阴宅相比,阳宅的选址和构筑则明显地受到功利性的约束(如交通条件、邻里关系等),自由度当然也不及阴宅风水大,理想风水模式的实现程度自然要比阴宅低。为使理想与现实取得谐调,便通过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风水小品如亭、桥、阁、塔、门和诸如风水林、池塘等来使自然风水结构达到理想化。
皖南黟县宏村的风水结构具有村落风水的普遍性(如下图a,b)。考察中国民间的族谱,可以为我们总结村落选址和规划中的理想风水模式提供丰富的资料,在这方面已有人做了很多的工作(何晓昕,1990),此处不做更多的讨论。其最基本的理想模式仍无非是枕山、环山、面屏(如下图c,d)在此基本模式之下,可以看到中国山区盆地中村落分布的整体特征(Yu,1991)。
至于城市理想风水已有许多学者给予了探讨(戚珩、范为,1989;堀逾宪二,1989;卢明景,1990;于希贤,1990)。其模式本质上与村落风水模式及葬穴模式无异。在同一个风水解释和操作模式下,从国家之首都到州府县衙,整个中国大地形成某种风水“分形”格局(Fractal Pattren)(如下图)。
最后,作为寺庙选址和构筑中的典型风水格局,我们不妨考查一下天童寺的整体景观结构(俞孔坚,1991)。尽管和大多数佛教寺庙一样,天童寺也始于云游说法僧人的岩居,与风水说本身并无直接关系,但后来却作为一个理想的风水景观被行家所赞誉(见何晓昕),则至少可以说它符合了理想风水模式。所以,对其考查是有典型意义的。天童寺位于宁波市东南部太白山下,已有1600余年的历史。规模宏大,为禅宗五山第二,被日本排宗曹洞宗尊为祖庭。在面积约2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太白山主脉山脊“委蜿自复,环抱有情”,围合成一山间盆地,只在西侧有一豁口(水口)与外界相联系。山脊海拔多在400-500米之上,堪称形止气蓄之地。寺座北朝南,依太白峰为玄武。自主峰东西两侧分出数脉,透逦南下,环护两侧,侧脉之间水流屈曲有情,汇于盆地(明堂)之中,至于土厚水丰,植被茂密则更是其他地方所罕见。为了聚气,于四周之护沙、水口及案山广植竹木,对庙前水流进行了人工处理,使之屈曲环护于前,并挖内外“万工池”,蓄水以阴地脉。此外,完全人工设计的曲折香道,两侧茂林修行形成了一条长达2公里的“深径回松”走廊。在良好的自然风水整体景观之中,人工活动又使风水更符合理想模式。同样的结构我们也可在北京西山各寺庙选址中见到(如下图)。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如果我们抛开一些繁杂的格式,透过种种象征性的风水符号和出于某种现实功利目的的附会,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个永恒不变的理想模式几乎贯穿于一切风水活动之中,从未来生活世界的选择到现实生活空间的设计,从皇帝到平民,从世俗到神圣,似乎无不在追求这样一个理想的模式。千百年来,这个模式在中国大地上铸了令人赞叹不已的人文景观(Roerschmann,1906-1909;Needham,19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