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邮局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公司介绍 风水常识 最新动态 成功案例 业务范围 玉器销售 在线留言
图片展示 Picture
风水常识 Prolist
邢正华教授简介
邢正华教授简介
公司机构部门
专家组成员
名人展示
风水知识
论点文章
姓名及命理知识
室内外风水环境
建筑策划
业务范围/收费标准
镇宅化煞用品
园林巨石
易发风水尺
退院备案通知
证书&执照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公司:上海易发文化信息咨询策划有限公司
总部地址:上海普陀区江宁路1220弄4号1102室(音乐广场)
电话:021-52527798(王小姐)
传真:021-52522778
公司:香港易发投资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龙旺角道33号凯途发展大厦7楼
电话:00852-27935511(徐小姐)
手机:15601721568(邢正华教授)
手机:13092190688(邢正华教授)
Q Q:191409943
邮箱:191409943@qq.com

QQ:191409943   邢正华院长
QQ:3345841932  邢院长助理
邮箱:191409943@qq.com
      3345841932@qq.com


《邢教授带你走进风水微世界》

风水常识 | Market    
首页 >> 风水常识 >> 风水知识 >> 风水知识,每周一篇 >> 请点击标题查看
请点击标题查看
[返回]

八、侗族:鼓楼与火塘文化

 

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侗族的居住地相对集中于贵州、广西与湖南的毗邻地区,在鄂西南一带也有少量的侗族居民。据1957年统计,该民族有人口82万余人。近四十年来,这个民族的人口发展很快,据统计已达到251万人,其中约56%140余万人口居住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分布于贵州黎平、从江、榕江、三穗、天柱、镇远与剑河等县境。侗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具有其本民族的文字语言,属藏缅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

侗族的建筑文化具有颇为鲜明的民族特色。

(一)鼓楼:聚族而居的重要标志

与一般少数民族一样,侗族也有聚族而居的特点。侗民选择水草丰茂、土地肥沃、山川秀丽又生活方便之地,世代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一个族姓居一个侗寨,形成建筑文化上的民族奇观。有的侗寨人口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于是在主寨基础上又形成许多支寨,以主寨(老寨)为中心,造成了大寨、小寨;上寨、下寨;老寨、新寨的建筑文化格局。这种“寨”文化“聚族而居”的重要标志,就是别具一格的侗寨的鼓楼。

1.鼓楼的原始形态

关于侗族鼓楼的起源,因目前缺乏必要的资料,可能仍是一个少数民族建筑文化之谜。但是,有一点却是不言而喻的,即侗寨之鼓楼文化的缘起,大约离不开服从于军事防卫、战斗鼓召的需要。在中国古代的汉族建筑中,与钟楼一起,鼓楼是颇为常见的。如《北史·李崇传》云:“村置一楼。楼悬一鼓,盗发之处,双槌乱击,四面诸村闻鼓,皆守要路,俄顷之间,声闻百里。”其号召战斗、保卫家园的军事功能是很显然的。侗寨鼓楼的文化功能当与此同,应当说其原先是一种军事类建筑,类同于长城之烽火台。不过烽火台以烟火传报敌情,而鼓楼则以声音传递消息。侗寨鼓楼的起源,是否受到汉族鼓楼文化的影响,或者反倒是汉族鼓楼文化受到侗族之影响,是一悬案。顾名思义,鼓楼者,悬鼓之楼也。侗寨鼓楼之原始,想应如是。不管后代侗寨鼓楼在文化功能上经历了几多转换,其原始文化形状必与战斗相维系。

与一切少数民族一样,在侗族及其内部一血族一姓寨的历史发展中,保卫自身以求血族之生存繁衍,乃头等大事。一旦有敌来犯,必同仇敌忾,以擂鼓相召,是必然的事情。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具有历史悠久而灿烂的铜鼓文化,不管这种文化在后代发育得何等丰富复杂,其原初的文化之动因,实乃出于单一的战斗的需要,擂鼓以邀集人众、激励斗志、保族卫寨。开始于战斗之始,只擂其鼓,不建房舍,后来由于擂鼓之处日益固定,往往在寨之中央,并且由于人们对铜鼓的神秘、虔诚之感情,就建造屋宇置鼓,供鼓于其中,便称鼓楼。楼者,高筑、重屋也。建“高”以使鼓声传远也。后来便渐渐成为一种文化之象征,即使实际不置鼓于其楼,亦称这类建筑为鼓楼。

2.“聚族而居”的象征

侗族鼓楼未能脱离为战斗而鼓召的文化原型,这是深深的文化烙印,不能改变的。这不等于说在历史发展中,它的文化功能一直停留在原始水平。其文化内涵的丰富、超拔,便是成为整个民族、村寨血族“聚族而居”的重要标志。鼓楼往往建造于全寨中央,现存的侗寨鼓楼,已经褪尽往昔战斗的硝烟与呐喊,使以鼓相召的文化意蕴变成隐性的文化存在,而成为全寨集会、议事及进行文化娱乐的场所。在精神意义上,鼓楼成了全寨团结的象征,它是一种公共建筑,有点类似于仰韶文化期的氏族的“大房子”。是通过建筑所显现出来的全寨精神上的“主心骨”。任何民族,都具有向心力与凝聚力,这是民族自体保卫在文化心理上的反映。尤其少数民族,由于其人数相对较少,经济、文化渴望进一步发展,他们感到环境对其的压迫尤大,所以其向心力与凝聚力可能更强烈,这在建筑文化上的表现,就是这著名的鼓楼。这是以建筑方式、展示于大地之上的全民族、全寨之力量、信心与精神的一首“浩歌”。

应当说,在物质性功能上,侗寨鼓楼具有全寨集议、交往、祭祀、娱乐以及举行各种其他仪式的功用,而它的存在与发展,其精神性功能是更重要的,它是民族与血族的文化“纽带”。

3.鼓楼形象特征

其一,居于全寨之中,平面布局显得地位重要,成为整座侗寨的布局中心;

其二,造型多样,常见的有宝塔型、宫殿型与方亭型等。其底层以方形平面为多见。有的内部空间很是宽敞,可容纳数百人。有的鼓楼飞阁重檐,翼飞生动,有凌云之概。它们重重叠叠,高达十二、三层。“位于黎平县城南七十公里,具有‘七百贯洞、千家肇洞’之称的肇兴侗寨,全寨分为五大房族,分居于五个自然片区,也分别建有各自的鼓楼,并配有花桥和戏台,一个鼓楼代表一个族姓,从高处远眺,高耸的五座鼓楼坚立于村寨民居木楼之中……远看也似五株金银巨杉屹立寨中。五座风雨桥横跨于溪河河水之上,极富浓郁的侗族风情,为肇兴侗寨增添了神话般的色彩。”(罗德启《侗寨特征及侗居空间形态影响因素》,《建筑学报》1993年第4期)

其三,木构。常以杉木构造。多采用穿斗式结构。多取攒尖或歇山顶式,斗鶞技术亦有运用,这都可以看作是汉族木构建筑的有力影响。有的鼓楼“梁枋、柱子等全部构件,采用接榫结构,不施一钉一铆,横穿、斜撑、直套,纵横交错,精密而牢固,充分显示出侗族人民的高超技艺和建筑水平”(《中国美术辞典》,第248页)。如建于1928年的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马胖寨宝塔型鼓楼,凡九层,有飞檐危构,十分壮观,是当地侗寨鼓楼的代表作。

(二)火塘:家族的生命之火

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建筑文化中,普遍具有一种火塘文化现象,在彝族、纳西族、景颇族、基诺族等建筑室内空间,都有火塘文化的存在。

1.侗居火塘之由来

如果说,鼓楼是侗族一族姓、一寨的文化象征,那么,侗居室内的火塘,则是一家人生命的火花。

侗居火塘起源于野外的篝火。

远古之世,人类未知用火。“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衣。”(《礼记·礼运》)后来发现并学会了用火,在漫长的狩猎生涯中他们点燃篝火,用以烧烤食物、取暖,在夜间照明,并驱赶野兽与祛湿。所以篝火是生命之火。

后来发明了火塘。火塘是篝火与建筑的结合,即人类一旦发明了建筑,就将篝火引进室内,使其长燃不熄。这便是火塘的雏型。侗居的火塘也就是这样起源的。

2.侗居火塘的建筑文化意义

其一,在建筑平面布局中,火塘设于侗居的火塘间,火塘间在整座侗居中处于重要地位,可以说,它是整座侗居的中心,具有组织平面与空间的作用。

其二,火塘是血亲家庭的团聚之所,它是家庭成员在这里议事、聚宴、炊烤、取暖甚至劳作的空间,也是接待宾客之地。在黔东南一带,火塘分“高火塘”与“平火塘”两种,前者的室内铺地(地板)分台上、台下两阶,台上作坐卧之用,台下设火塘与通道;后者则不分台上、台下,火塘与起卧之处在一个平面上。火塘的构造方式分平层式、悬挂式与支撑式几种。当然,这几种同样也是“高火塘”的火塘类型。

其三,火塘的类型,以平层(平台)型为多见。这在其它少数民族比如纳西族那里也同样如此。它设于火塘间(一般称租房)。火塘设于中央,周围三面设睡铺。悬挂型与支撑型火塘,实际具有内在联系。即先有支撑型,以三根具有足够长度的木棍做成支架,其上挂供烧烤之食物或水壶、水罐,下方燃火,以供炊煮。最早的支架是木制的,易被火蚀,待铁器发明之后,出现了铁三脚架式火塘,这是材料的改进。所谓悬挂型火塘,即弃除三脚支架,直接把木钩或铁钩悬于房梁之上,垂于火塘上方。无论那种火塘之烧烤类型,都以篝火煮食为原型。

其四,火塘之功能,首先是很实用的,煮食是第一功能;其次是晚间照明(白天一般也有照明作用,因为即使在白天,火塘间的光线亦不很强);同时在夏日有祛湿作用,在冬日有保暖之功。当然,火塘之长燃不熄,使室内空气中飘尘较多,烟味较重,空气中含氧量不足,好在侗居之四围结构比较通透,这一缺陷得到部分弥补。同时,火塘使冬日的室内气温升高。然而,火塘文化的精神性功能是很突出的。

首先是将火种引进侗族家居火塘,“浓缩进一个小小的空间,几缕火焰,几缕青烟,伴以几块石头,或一个铁三脚,看去平平常常,远远没有它燃烧于莽原高山时的壮观。但它从此却与人朝夕相伴,患难与共,与人的社会、文化融为一体,在火与人之关系发展的历程中,进入了一个更为奇谲瑰丽、内涵丰富、充满着人文气息,闪烁着灵性之光的阶段”。(杨福泉等《火塘文化录》)火塘是一种亲火文化,是亲火意识的表现。

其次,火塘是家庭血亲之象征。夫妻成婚往往要在火塘间设置一个新火塘,标志着这一家族中又多了一个小家庭。一对夫妻如未立火塘,则意味着这种婚姻未曾真正确立。火塘是婚姻之辉煌的象征。火塘是生命的摇篮、爱情的结晶。

又次,火塘又是尊卑的象征,这里反映出一定的家庭伦理。有的火塘一家有多个。一个供煮食、一个供父母取暖,另一个称家鬼火塘。这里就显示出包含着一定宗教文化色彩的家庭伦理关系。在火塘四周围坐,座位与朝向有尊卑关系。火塘体现出侗居的室内居住秩序。

3.火塘的宗教色彩与禁忌

火塘之突出的精神性功能,除了如前所述之外,还是其宗教意识的象征。大凡钟爱火塘文化的少数民族,都有一个火神及崇拜的文化观念,所以火塘是家族圣地与禁地,侗族自无例外。人们对火塘抱着一种非常复杂的感情。钟爱、崇拜、审美、诚惶诚恐又深感精神上的温暖与熨帖,火塘是侗族宗教观念意义上的精神支柱。火神观念与祖宗神观念结合,崇拜火神同时也是崇拜祖先神,精神上的目的,都在于祝祈家族的兴旺、发达。与火神相对应的还有火鬼,由于对火鬼的畏惧,便产生关于火塘文化的禁忌观念。人们最怕冒渎神灵,于是为了讨好而对火神进行祭祀,也同时祭祀祖宗神或其它什么善神,以驱除火鬼之作祟。于是种种禁忌便产生了。比如不能随便移动火塘的位置,不能随意熄灭火塘之中的火种,不能跨越火塘,火塘之铁三脚、塘庄石等都不能随意触摸与移动等等。这些文化“规矩”也同样影响到侗居的内部居住方式。

(三)侗寨与自然的“亲昵”

中国建筑文化总体上均具有与自然亲和的文化品格,这是由于整个中国文化具有“天人合一”文化精神之故。建筑作为中国文化之构成,也具有这一哲学底蕴。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中,自古就怀有对自然的好感与亲和之“心”,对自然抱有文化上的一种“亲昵”态度。侗寨就非常典型地体现了这一文化态度。

1.选址

侗族建筑多建于山川秀丽之处,如贵州从江县下江境域,若干侗寨分布于都柳江畔,多取依山傍水的选址模式。有苏洞大寨临江而建,村寨之西、北以大片山林作为屏障,山前建寨,沿山就势,水随山活,寨由水转,且在寨前入口处植两株大榕树,整个山寨的选址,颇合防风聚气、面阳背阴、靠山亲水的原则,显然受到了汉族建筑风水观念的影响。肇兴侗族民居也有这一特点,其址在两山之谷地,这里地势比较平阔,沿山脉走向,谷地位置,呈带状布置建筑,建筑群体之间以曲折自然的道路及河流来分隔与联络,呈现出一种十分自然的风貌。所以这些侗寨的远观整体效果,是建筑融入于自然美景之中,而不是建筑强制性地对自然的“介入”,造成对自然的“破坏”,倒好像这建筑是从自然环境中“生长”出来的。

2.型式

侗寨总与山川同在,具有多种建造型式。

如有的侗寨建于山腰,为求与自然之协调,屋宇作横向延伸。“在山体凸处,建筑包山;至其凹处,山包建筑。”(邓焱《苗侗山寨考查》,《建筑师》第9期)建筑隐现于山景之中。有的侗寨靠山一侧构建,取“座坡朝河”型;有的则建于山路之外侧,取“朝山面河”之势。“由于地形限制,路旁只有一侧布置建筑,我们把这种建筑布局称之谓‘半边街’。漫步于这种‘街’上,空间时收时放,可得移步换景之趣;处于两侧建筑中,视野毫无遮挡,能收山水入帘之效”。(同前)这些侗寨往往与自然景观结合得很熨帖,自然景观中的岩、坡、坎、沟、水、林等首然因素限定了建筑之选址及其外部造型,有一种因地制宜的灵活的风韵,所以这里的建筑常常显现其独特的外部空间造型;同时,建筑因素成为丰富自然景观的一种人工手段与人化构筑。有的建筑虽受地形所限,却克服其局限使其自己凌驾于地面之上,横跨在水面、沟坎、岩坑之际,这种干阑式的构筑,一方面是人工对自然的巧妙的“裁制”;另一方面又是人工对自然的“迎合”。

3.木构

侗族聚居于气候温润、日照丰富或多雾、林茂水深、山陂起伏之地,这里自然植被十分优越,所以侗寨之建筑用材得力于此时此地的森林资源,木构之筑是侗寨的巨大特征。木材的质地、外观立刻使人联想到自然故乡,唤起人们亲近自然的美好感觉。以木柱支托整个建筑物,立架为屋,以横板为墙,两端偏厦、上覆杉皮的干阑之建,触目皆是(参阅罗德启《侗寨特征及侗居空间形态影响因素》)。这里是木楼的世界。侗族民居在结构上多采用穿斗式干阑形制,基本居住方式为“人居其上,畜产于下”(由于这不很卫生,这种居住方式正在改变之中,即使人、畜分居)。底层木构用以饲牛或其它家畜、堆放杂物,二层为主要居住面,在这里设火塘、居室,外设宽廊,顶屋比较干燥,储粮或供居住。木构之筑的审美心理“语汇”是很自然的,它虽说人工改造,却由于其本身来自自然界,与山体、林木具有天然的协调性。干阑式形制使整个侗居造型显得比较轻盈而非滞重。当然木构易蚀,是一缺点,这是另一个问题。

总之,木构之制具有近人、可人的亲和之美,它的美来自对自然的回归。  

Copyright © 2010 香港易发投资有限公司  上海易发文化信息咨询策划有限公司 [管理]  
沪ICP备2020037092号-2  技术支持:明企科技

沪公网安备 310107020013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