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邮局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公司介绍 风水常识 最新动态 成功案例 业务范围 玉器销售 在线留言
图片展示 Picture
风水常识 Prolist
邢正华教授简介
邢正华教授简介
公司机构部门
专家组成员
名人展示
风水知识
论点文章
姓名及命理知识
室内外风水环境
建筑策划
业务范围/收费标准
镇宅化煞用品
园林巨石
易发风水尺
退院备案通知
证书&执照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公司:上海易发文化信息咨询策划有限公司
总部地址:上海普陀区江宁路1220弄4号1102室(音乐广场)
电话:021-52527798(王小姐)
传真:021-52522778
公司:香港易发投资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龙旺角道33号凯途发展大厦7楼
电话:00852-27935511(徐小姐)
手机:15601721568(邢正华教授)
手机:13092190688(邢正华教授)
Q Q:191409943
邮箱:191409943@qq.com

QQ:191409943   邢正华院长
QQ:3345841932  邢院长助理
邮箱:191409943@qq.com
      3345841932@qq.com


《邢教授带你走进风水微世界》

风水常识 | Market    
首页 >> 风水常识 >> 风水知识 >> 风水知识,每周一篇 >> 请点击标题查看
请点击标题查看
[返回]

七、苗族:建筑与青山的“情话”

 

苗族是一个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据1957年统计,已有人口268万。现仅贵州苗民,有人口230余万。苗族半数以上居住在贵州境内,其余分布于湖南、云南、广西、四川、广东与湖北等地,与兄弟民族大杂居、小聚居。贵州境内的苗民聚居于黔东南地区,以聚居之中心雷山、台江一带为多见。苗居属于山地建筑的干阑式。

(一)山地环境与苗居聚落

苗族主要地处贵州山区,这里气候温润,常年多雨雾,山川秀丽、林木茂密,土地肥沃而地形起伏。影响苗族建筑文化性格的第一个因素,便是其所特有的山地环境。

1.人工与山坡的自然结合

记得美国著名建筑师赖特曾经说过这样意思的话,对于山地建筑而言,房屋属于山坡,而山坡不属于房屋。这里有如下几点值得注意:其一,山地建筑多半建造在山坡上,山地建筑文化,实际是人工与山坡自然的结合;其二,以山坡自然与房屋人工相比,作为人工建筑,它在景观上是服从于山坡自然的;其三,所以,此时房屋不应也不能是对山坡自然的改造与破坏。这种建筑文化的底蕴,实际上是人工建筑融入、拥入于自然环境。

赖特作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持“有机”建筑观,即要求建筑不要与自然环境相冲突,而是让建筑与自然环境展开甜蜜的“情话”,有如他所设计建造的流水别墅,达到了这种融入于自然的境界。

对于苗族山居而言,赖特的“有机”建筑理论是用得着的。苗族山居也是自然与人工的一场“情话”。

第一,在选址上,苗居大多选在山顶或险要之处。一般而言,山居以选址于朝阳之坡地为宜,有些苗居也确实是这样做的。然而苗民尤喜在山顶(当然不是很高峻的山峰)筑“巢”。何故?因为这里气候潮湿温热,只要山顶原有水源,选于山顶构筑,取其高爽也。而且登高可以望远,可以避开山洪、滑坡之害、尤其在一些小型之山顶垭口,这里地处险要,有水有田,通风良好,成为苗寨雄踞之地。

第二,据考察,苗居少分散布置,单门独户者比较少见,大多呈聚居态势,少则二、三十户,多到一、二百户。这种情况说明了山地自然在苗民文化心理上的压力以及为对环境的适应所作出的努力。当苗民刚在山地自然中筑为居室之时,对他们而言,山林之叵测必然促使其聚族而居,这是因自然环境的压力而反映出的民族团聚力在建筑文化中的表现,人们宁可以“大兵团”“作战”而少“打游击”。这可以看作是苗居对山地自然的又一种适应。

第三,“先屋后路”。在比较原始的生产力水平上,人们发现对巨大山地自然的改造不是很有力的。于是人工对自然的改造,不是首先着眼于“移山填海”般的改造,不是先大规模地改变地形、地貌,而是建造房舍使其适应于这自然环境。比如要在山坡地建造一个苗居,不是先筑好通向山坡的路,而是先在山坡建造屋宇,随后随着苗居生活历程的展开才踩出一条山路来,这大约就是有人所说的“先屋后路”的建筑文化模式吧。因此,苗寨之内的交通道路不可能是平原地区那般的很规矩的纵横之途,而是随山势地形的曲折走向而自然延伸。看上去很富于情感而无生硬的理性,有一种亲近于自然的文化情调。

第四,正由于地形所限,苗寨聚落往往缺乏一个明确的构图中心,在建筑融入于自然景观之中,呈现出某种开放与无中心的总体建筑空间效果,这也可能与苗民比较开放而不封闭、收敛的内心旋律有关。

2.人工构筑对自然的“改造”

然而,只要在一定自然环境中有某种建筑物的存在,不管它是融入于自然,还是与自然环境相冲突,都在不同程度上达到了对自然的“改造”。在此意义上美国赖特所谓“山坡不属于房屋”的观点有待进一步探讨。因为如果“山坡不属于房屋”,还是“有机”建筑么?苗居与自然环境的“情话”,不仅表现为前述所谓建筑融入于自然,而且也是自然环境对建筑的拥抱,是建筑这种人工因素对自然环境实际上的改造。

这便突出了苗居村寨的人工、人文因素。

苗居聚落确是自然形成的,没有预先的总体设计与规划,也没有如侗族那样明确的构图中心即鼓楼。然而,苗寨的晒坝、芦笙场空间可说是苗寨聚落的中心。那是物质生产与精神生活的中心。有的关于苗寨的论文称,远观苗寨,只见引山入室的木槽飞架,风干粮草的晒架高耸。或有供少男少女情恋的“寮房”(一种别致的小木屋)隐现于丛林深处,时有声声情歌与阵阵花香一起传来,更有朵朵花儿般的布伞在林中闪动,苗族“摇马郎”(谈恋爱之意)的青年男女用此小伞创造了卿卿我我的“准建筑”空间,在此,人、建筑与大自然确实融为一体。(参见邓焱《苗侗山寨考查》)

同时,苗寨虽地处山泉之地,多的是林木花草,然而人们对此仍嫌不足,依然表现出建筑绿化方面的审美情趣。苗民在村寨中种植所谓“风景树”,作为一寨之文化上的标志物。其树种以枫香为多,尊这种人工种植的树为树神而顶礼之,实际上这是“文化树”。它的意义象征一寨的兴旺发达。

(二)“第二自然”

从“有机”建筑论着建筑,它确是人工构筑的“第二自然”。苗族建筑可以说达到了这一境界。

1.干阑式

干阑式建筑并非苗居所独有的,在一些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建筑中均有所见。苗族的干阑式可分全楼式与半楼式两种,技术与艺术水平较为优良。这种干阑式的基本结构,是由若干立柱共同支承整座楼居,远望有耸起、凌然之态,显得质朴、轻盈而娟丽,这种苗居的基本审美特征是一个字:秀。从功能上区分,底层空间为生产之场所,贮放杂物,拴养耕牛等,整个空间可通可断,可封可敞。然而这种建筑的基本功能自然是以人居住为中心的,其居住性空间由堂屋、火塘间、卧房等空间区域组成。单体建筑多以“三间四架”为基础,风格各异,造型随地形而变异。群体建筑,或构成院落形制,形成敞院或合院。阁层用以贮存粮食之类,这里空气流通,比较干燥,兼具风干粮食的功效。

2.“半边楼”

干阑式苗居的全部建造难题,集中在怎样在不平、倾斜的坡地上构筑建筑平面、空间以供人居住。对这一难题的解决,便是所谓干阑式“半边楼”的创造。

贵州干阑式“半边楼”大致具有如下数种类型。其一,处于平缓坡地者,不是将整个楼居地基先整理成一个大平面,而宁可将整个地基弄成一级台阶式,使整个地基构成一大一小两个平面,跌落的一个平面较大,在下方,上方的平面较小,使苗居的底层之大部分落实在下方较大平面的地基之上,小部分底层则为地基本身所代替。其上再建楼层与坡顶。其二,亦将整个房基处理为上下两个平面,所不同者,是上层地基平面大于下层地基平面,其上再建楼居。其三,基本形制与前两类相同,惟一的特点是上下两层地基平面大小相同。其四,将山坡处理成相邻的两个地基平面,在下层地基平面的下方,基本保持着斜坡的自然形态,建房时,不是将全部楼层建造在最上方的地基平面(如这样,就不是“半边楼”了)上,而是使楼居一半坐落在上方之地基平面上,另一半突出于斜坡之上,为求全楼稳固,沿上方平面前移之下方,筑一半底居(另一半底层为山体所代替),自然,这一半底层由于似乎挂靠在山坡之上,是不稳固的,于是结构上的关键之处,是以立柱撑待于一半底层之下。其五,这是与第四种楼居样式大致相同的,所不同者,在地基平面只有一层,上面供半个楼居坐落,另一半楼居前伸在斜坡上,成悬空之势,于是也筑半个底层,下方以立柱撑持,但撑持之立柱的位置不是在底层的最外侧,而是大约在底层之底部的中位,因此,这“半边楼”更给人以“悬”的感觉。其六,对地基作台阶式三层平面的处理,使第一、二两层地基平面在面积占全部建筑平面的一半,另一半为最下方的第二层地基平面,楼居之筑法,筑为三层,底部由于落实在最下方的地基平面,感觉上整座“半边楼”显得比较平稳。(参见李先逵《贵州的干栏式苗层》,《建筑学报》198311期)

问题是,苗族的这种“半边楼”为什么总是不愿意使自己坐落于同一个地基平面上呢?笔者以为,这是因为苗族居民对山体、山岳、山神的崇拜而引起的。苗人依山为居,没有一定的平面基地,一般是难于构筑的。然而苗民又不愿意过分改造山体的坡度,一方面必须平整出一定的地基平面,另一方面又不能彻底削平山之斜坡,在文化心理上,要求保持山坡的某种倾斜度(从地基之台阶跌落趋势中见出),于是创造了这一独特风格的“半边楼”,使楼居探出于坡外,下方以立柱撑持,在审美上给人以“悬挂”与惊奇的感觉,成为少数民族建筑文化的一种独异的文化现象。

Copyright © 2010 香港易发投资有限公司  上海易发文化信息咨询策划有限公司 [管理]  
沪ICP备2020037092号-2  技术支持:明企科技

沪公网安备 310107020013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