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邮局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公司介绍 风水常识 最新动态 成功案例 业务范围 玉器销售 在线留言
图片展示 Picture
风水常识 Prolist
邢正华教授简介
邢正华教授简介
公司机构部门
专家组成员
名人展示
风水知识
论点文章
姓名及命理知识
室内外风水环境
建筑策划
业务范围/收费标准
镇宅化煞用品
园林巨石
易发风水尺
退院备案通知
证书&执照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公司:上海易发文化信息咨询策划有限公司
总部地址:上海普陀区江宁路1220弄4号1102室(音乐广场)
电话:021-52527798(王小姐)
传真:021-52522778
公司:香港易发投资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龙旺角道33号凯途发展大厦7楼
电话:00852-27935511(徐小姐)
手机:15601721568(邢正华教授)
手机:13092190688(邢正华教授)
Q Q:191409943
邮箱:191409943@qq.com

QQ:191409943   邢正华院长
QQ:3345841932  邢院长助理
邮箱:191409943@qq.com
      3345841932@qq.com


《邢教授带你走进风水微世界》

风水常识 | Market    
首页 >> 风水常识 >> 风水知识 >> 风水知识,每周一篇 >> 请点击标题查看
请点击标题查看
[返回]

五、傣族:竹楼文化风姿绰约

 

傣族建筑一向以竹楼闻名天下。这种建筑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与自然环境中陶铸而成的。无论村寨民居,还是宗教建筑,均以朴素见长,且富于地方特色。

(一)“不可居无竹”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汉代史称“滇越”、“掸”,唐代称为“金齿”、“银齿”、“黑齿”、“白衣”,宋代沿用“金齿”、“白衣”,元明作“白夷”,清代以降则多称为“摆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傣族”。傣族分布在云南境内的有八十三万余人,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等地。傣族主要有三种方言,即傣泐语、傣那语和傣绷语。傣泐,习称水傣,傣那习称旱(汉)傣,傣绷习称花腰傣。其中傣那在历史上与汉族在政治、商业和文化上交流较多,因而受汉族影响较深,风俗及耕作技术与汉族相近,表现在建筑上,傣那的住房与汉族的平房极为相似。而傣泐则与汉族的交流相对较少,受到的影响也较小,深受周围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了典型的“干栏式”居室“竹楼”。

1.傣家竹楼的自然成因

傣族居住之地,主要在云南省的西部和西南部,这里有山地、高原、平原等地形,地势起伏差异很大。由这种垂直高差的地势,引出了变化较大的气候,有温带、亚热带、热带的气候分布,终年无雪,雨量充沛,全年无四季之分,只有明显的干季(每年11月至次年4月)和湿季(每年5月至10月)之别。而傣族居住的坝区,河谷纵横,土地肥沃,宜于种植水稻、热带植物和多种经济作物。茂密参天的森林分布广泛,林中珍禽异兽种类繁多,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之誉。这种丰富的自然物资资源,为房舍建筑提供了天然的建筑材料。如傣族最主要的民居建筑“竹楼”,就因所用材料几乎全部为竹材而得名。以竹为材,这是由自然环境与物产条件所决定的。

傣族地处云南边隅,这里几乎处处植竹,是一个“竹”的海洋。这种自然条件,不仅为傣家营构提供了材料来源,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对于“竹”的审美感情,因地制宜、因材施建,“竹楼”便应运而生了,并且源远流长。

2.宗教观与等级制对傣居文化的影响

傣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小乘佛教和原始宗教。对于小乘佛教的信仰,在傣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带有全民性。按照傣族的习俗,男孩从八九岁开始,就必须进入寺内当一个时期的和尚,并以此为荣,这样他成人后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进入现存的社会关系网络,扮演其特定的角色,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从而在社会中获得一定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以新的姿态出现在众人面前。所以傣族居住地佛寺很多,几乎遍布于各个村寨,并位于村寨的显要地段,成为村寨的主要公共建筑物。原始宗教活动,主要是每年不定期地祭祀村寨的保护神寨神寨鬼,此外还有勐的祖先勐神勐鬼,以及家鬼、水田鬼、旱田鬼等其他鬼神。傣族信仰佛教,但没有家神,在西双版纳民居宅内没有供神的地方,而德宏州傣那民居中,则在堂屋中设有佛龛。西双版纳傣族迷信禁忌较多,比如每一根木柱都有不同的传统和名称,中柱是人死后洗身时所靠,平时禁止人靠近。又如客人不能坐于火塘上方及跨过火塘等等。

傣族有严格的等级制,这种制度不仅表现在社会地位上,而且也表现在建筑物上,这就是封建领主制对普通的民居建筑在建筑形制和政治上都作出了许多限制与规定。对于村寨,认为必须要按一定的惯例和习俗布局,这样才吉利,否则就会带来灾祸。如西双版纳规定,佛寺对面与侧面不能盖房子;民居楼面的高度不能超过佛像坐台的台面;村寨房屋的方向必须一致,屋脊不能互相垂直;建寨选址要有一定的范围等等。德宏州则规定佛寺墓地不能建在寨头,而只能建在村寨的中部和尾部。所有这些规定,都直接地影响了村寨房屋的总体布局。至于民居,西双版纳则规定,普通民众的房屋不能建瓦房,房屋质量和规模都不能超过头人的房屋;屋架只能用三榀,而且不能用梁架形式;屋架的中柱必须楼上楼下分用两根,而不能用通柱;楼层柱高只能一鵛加三捶(傣族丈量单位,两臂平伸长度为鵛,一个拳头高度即捶);不能用石柱础,楼梯不能分段;不准做雕刻花饰,不准用床及座椅等等。德宏州对傣那规定不准建瓦房,廊只能一间或两间长,而不能作三间;

堂屋不能用六扇格子门;堂屋通向左右卧室的门不能相互对称等。而各族头人的房屋则可不受这种限制。由于以上种种限制,使傣族民居比较整齐划一,形成了鲜明的民族风格。但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人们的创造性思维,阻碍了人们对新技术、新工艺、新建材的使用,使民居建筑技术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3.干栏”之居

傣族分布较广,分散居住于云南境内三十余县、市,其居住建筑由于各地自然条件、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差异及其它民族影响的不同,呈现出了各不相同的形式。傣族主要的民居传统形式是“干栏式”建筑,俗称“竹楼”,其主要特点是以竹或木为柱梁搭成楼房,上层用来住人,下层关养牲畜或作为堆放杂物的仓库。干栏建筑出现较早,而且应用范围很广。

有一种观点,认为干栏建筑源于人类由树居转移到地面居住时保留下来的“集体无意识”(所谓“构木为巢”),这也许不无道理。而傣族的神话传说似乎为此提供了证据:傣族传说《山神树的故事》中说,远古洪水泛滥时,曾有几家傣族因巢居大树而逃脱了灾难,所以此后傣族便开始了对“神树”的祭祀。联系有巢氏构木为巢的传说,可以联想到干栏建筑是由巢居发展而成。而在傣族另外一些民间传说中,则对房屋的修建及其形式作了别具风趣的描述:三国时诸葛亮曾到达过傣族地区,当时傣家人向他请教盖房子的方法,诸葛亮便随手在地上插了几根筷子,并脱下帽子,往上一放,说:就照这个样子去盖吧!从此傣族便学会了盖房子的方法,而傣族的竹楼,也就像一顶支撑着的帽子,晒台就像帽冠。虽为传说,但反映出了傣族较早的房屋形式就是楼居的干栏建筑。早先的干栏建筑,多以竹材为骨干,然后以茅草覆盖顶部,这种形式在元代以前都没有多大变化。元明以后,各民族杂居,傣族开始分化,部分傣族接受了汉族文化影响而成为傣那(旱傣),风俗习惯有所改变。表现在民居上,便是改住四合院布局的平房,但某些建筑都还保留着“干栏”形式,如德宏州潞西多数佛寺的佛殿及僧侣住房、民居的牛厩等。散居于元江一带河谷平坝地区的傣族,由于气候炎热,形成了与当地彝族民居相同的建筑形式,房屋系密梁泥土平顶式,一般称“土掌房”。虽然有种种不同变化,但总体来看,傣族千百年来基本上保持了干栏建筑的居住形式。直到今天,干栏建筑仍为傣族最常见、最主要的居住形式。这大约有以下几点原因:①防潮湿。傣族居住的绝大多数地区气候炎热,潮湿多雨,楼居架空,既可避开地面的湿气,又利于散发室内潮气,变得较为干燥。②利于散热通风。当地气候本已十分炎热,室内又设有火塘炊事,墙壁楼板等用竹篾或木板织构而成,有较大缝隙,可以及时散热排烟,形成良好的通风。③避虫害。西双版纳森林丰茂,毒虫猛兽等野生动物甚多,危害人类生命,楼居则较为安全。④避洪水。傣族居于坝区,每年雨量集中,常遇洪水骤增,泛滥成灾,而楼下架空,则利于洪水通过,减少危险。同时竹楼的竹蔑多空隙,且系绑于梁上,洪水泛滥时,容易将其取下,减少浮力,待洪水退去后再补上,这也是出于防洪水的考虑。可见“干栏式”建筑的兴起与长期得到留存,很大程度上是适应了特定的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因素。

(二)不同地域的村寨形象

傣族分布在云南境内的不同地域,各地的竹楼在形式上呈现出不同的特色。下面分别介绍西双版纳竹楼和德宏瑞丽竹楼的不同之处。

1.西双版纳的“竹楼”

西双版纳地区傣族的“竹楼”,平面布局的最大特点是迥异于汉族以间为单位、大小相等、对称严谨的形式,布局灵活多样,房间大小也根据使用性质有所区别、整座建筑平面呈方形,楼下架空,常不设围栏,或为畜厩,或为杂物间。楼上纵向分隔为堂屋与卧室各一间,外边有开敞通风的前廊和晒台。屋顶为歇山式,陡坡短脊,下有披屋面(偏厦),呈重檐式结构。这种结构造型特点,与当地自然条件的炎热多雨及傣族人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对于在酷热多雨的热带、亚热带气候条件下生活的人们来说,陡屋面有利于下雨时迅速排水,而披屋面又可起到遮荫挡阳作用。前廊开敞宽阔,光线充足,通风良好,面对屋外的炎炎烈日,舒适无比,是白天极好的作息处所。针对炎热的气候,西双版纳民居主要采取遮阳避晒的方式,使整个建筑全部深笼于浓荫之下,并采取一些通风措施从而获得室内阴凉的效果,这也就成了整个傣族“竹楼”的主要特征。在布局特点上,它与汉族民居四合院式建筑的房屋在外、围绕向内的封闭式庭园大不相同,而是竹楼修建在中间,院落周围种以果树绿篱,四周竹林果木枝繁叶茂,形成了庭园围绕房屋、布局疏朗自由、环境幽雅清静的花园别墅式结构,非常适宜于日常居住及劳作了一天的人们恢复体力、养性怡情。

竹楼平面一般由上层的堂屋、卧室、前廊、晒台、楼梯及下面的架空层组成。堂屋为楼上待客处,屋中设有火塘,塘上置铁三脚架,供烹任、烧茶之用,靠墙放置饮具碗架。家人围火塘团坐,主人位于火塘内侧,客人住宿也在堂屋之中。卧室位于堂屋旁边,面积稍大于堂屋,一般民居门口仅挂布帘,遮挡视线。室内无床桌,家人数代同宿一室,席地而卧,按一定次序排列睡眠位置。傣族风俗,卧室不欢迎外人进入,若要留宿,客人居于堂屋,但如果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则被邀住于卧室中,以表示关系友好,亲如一家。沿楼梯上去,便到了前廊。前廊四周无墙,仅有上面重檐屋面遮阳避雨,明亮通风。外檐处设有靠椅或铺席,是白天乘凉、进餐、纺织、家务活动及待客的理想场所。晒台位于前廊尽头屋角处,面积最大不超过20平方米,有矮栏或无栏,平时主要用来盥洗、晒衣和晾晒农作物。楼梯每户一架,一般用木头做成,九级或十一级不等。竹楼底层为架空层,由数十根木柱支撑承受楼上重量,四周一般无墙,其中存放杂物或作为柴、米仓,或关养牲畜。此外通常还在主房四周扩大一圈檐柱,上边盖披屋面构成重檐,也叫偏厦。偏厦几乎将楼层的墙身全部罩入其中,用来遮挡烈日照射,使室内变得阴凉清爽。但它同时带来了一个很大的弊端,即外墙不能开窗,室内光线非常幽暗。

2.德宏瑞丽的“竹楼”

瑞丽县在德宏州最西部,是低山与平原相间地带,气候、地形、生活习俗等与西双版纳大同小异,但瑞丽傣族“竹楼”却与西双版纳“竹楼”在形式上有较大差异,更具“竹楼”特色。其主要特点是,建筑物由干栏和平房两部分组成,干栏为住房,平房为厨房。干栏平面多为长方形,布局灵活,富于变化,楼下架空层用竹篱围栏,用来堆放杂物。主房后边连接着厨房。干栏楼上作横向分隔,为一间堂屋和数间卧室。堂屋外也有开敞的前廊和晒台。竹楼外形为歇山屋顶,脊长,外墙开窗。有的西墙外还有挑阳台,以避太阳西晒。整座建筑干栏与平房高低错落,屋面与前廊、挑廊虚实对比,使得外观丰富多变,活泼轻快。与西双版纳民居最大的不同点,是瑞丽傣族的民居无披檐屋面,堂屋外墙开窗,有的还是落地窗,形成空气对流,以降低室内气温。所以这一地区民居不是通过偏厦,而主要是采取通风来获得室内阴凉效果的。

民居一般以竹篱、绿化围成较大院落,竹楼建于中央,将院落分割为前后两区。宅前从事家务及副业活动,宅后种植蔬菜、果木。除主房外,院内还有数幢杂用房屋。院落四周广植芭蕉、咖啡、柚子、柑橘等树,与青翠的竹林共同组成宅间的天然屏障,环境清幽,恬静舒适。瑞丽傣泐民居在基本组成单体上与西双版纳也稍有不同,除堂屋、卧室、外廊、晒台及架空层以外,还设有附建在一起的单层厨房。堂屋主要是家人团聚和接待客人处,平面近方形,室内无柱或有少量柱。左右外墙开窗,采光通风较好,正对大门中后部设有火塘,仅用以烧茶。卧室位置常在楼上东北角,以避西晒。西面有楼梯,可下通至厨房。如果家庭人口较多,又可在主房侧另建卧室数间,形成两排房屋并列。前廊位置及特点与西双版纳的竹楼无异,所不同处是前廊三面开敞,无重檐披屋面,更觉开朗明亮。架空层位于堂屋卧室下部,周围用竹席遮挡起来,有的还隔为两、三间,用做牛厩、米仓、舂米和堆放柴草处。厨房位于底层主房后部,面积较大,除做饭外也在此处用餐,主妇们还常常在这里待客、织布等,屋中设有炉灶和简单的碗架,并有一座楼梯直通楼上。与西双版纳不同之处,还在通常于堂屋内前角设有佛龛,佛像面西(与佛寺中佛像面东正好相反),也有的在晒台前另建有独立的佛堂,从而使民居外貌更为丰富活泼,同时也利于形成清静的拜佛氛围。从平面布局上看,最常见的是楼上房间作横向分隔,堂屋一间在前,卧室一间或数间在后,由主楼梯上至前廊,南连竹晒台,北接堂屋,这种平面安排有利通风,堂屋左右开窗,形成空气横向对流,前门与通向楼下厨房的通道、楼梯形成空气的纵向对流,从而使室内凉爽宜人。有的堂屋还在西侧设挑阳台,通向挑阳台的门为落地折叠式,这就使堂屋获得了良好的采光、通风效果。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地区傣族(傣那,一般称旱傣)民居多为平房,一般有正房、厨房、谷仓、畜舍等部分组成三合院、四合院形式。房屋用料为土坯墙瓦顶或草顶。由于傣那在历史上与汉族交往较多,住房形式上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改楼房为平房,无论是布局还是用料,都与汉族民局极为相似,而与傣泐“竹楼”迥然不同。

傣那民居皆为独家独院,与汉族的封闭式四合院和傣泐的独院式不同,傣那院落既有汉族封闭的内院,又有傣泐独院式的外庭园。外庭园多根据用地情况用竹篱矮墙围蔽而成,园内种植果木、蔬菜,形成别具一格的内外庭园。三合院、四合院各方房屋互不相连,各自独立,便于分期建造,又可分别采用不同的结构和材料。四合院是傣那民居最典型的院落平面布局,由正房、厨房、谷仓和畜舍组成,各据一方。一般是正房居中,厨房、谷仓各居左右,对面为畜舍。院落的入口总是随地形及所在位置灵活布置,位于村寨边缘的民居,入口一般朝向村寨内部。前院作堆放柴草及牲畜活动之用,内院则专为生活庭院。从前院到后院,通行路线几经转折,达到隐蔽安静、与闹市隔绝的效果。傣那民居正房多为平房,由堂屋、卧室、前廊组成,平面一般为三开间。由于气候炎热多雨,傣那民居每户都设有开敞式的外廊作为前廊,既可遮阳避雨又可起到交通联系作用,且光线充足,可以进行待客进餐、纺织缝纫、编织竹器等家务活动,还可储存农具,堆放杂物,具有多种功能。堂屋是正房的核心,平时做起居待客之用。后墙正中有供桌一张,上设壁龛,供家神及储存家谱经书等。供桌两边各设单人床一张,供客人睡卧。堂屋左右为卧室,室内常用竹篾墙隔成小间,分室居住。厨房均为平房,一般两个开间,面积较大。谷仓多为两间平房,地面架空,下设土坯砌成的孔道通风。畜舍为三间两层,内无隔墙,朝内院一面只设围栏,底层关养牲畜。

(三)别具一格的建筑形象

尽管不同地区的竹楼具有不同特色,但作为同一类型的建筑形象,又有其共同之处。

1.朴实无华的外观

从立面装修及外观上看,西双版纳傣泐竹楼朴素无华,以前普通民居的用料只稍作整修,刨平即可,只有土司头人的住宅才稍加装修。屋顶基本上是轮廓丰富、灵活多变的歇山式,下边排列开敞的柱林。檐深柱低,阴影浓密,屋顶和桂林,墙面和敞廊形成了强烈的虚实对比。而不加装饰,显露出功能、结构和材料的本色,就形成了一个轮廓变化、光影错落、富于建筑空间感的优美形式。歇山屋顶,坡陡脊短,两山尖正好起到了采光、通风、散烟的作用。外墙向外倾斜,支撑了深远的出檐,下设披屋面,抵御了烈日照射。由于扩大了堂屋空间,使得屋面凹凸多变,前廊至晒台因檐口高度低,而改为双坡屋顶插入主屋面。所有这些因功能变化而引起的造型变化,极大地丰富了屋面形象,使房屋外观显得灵活多变。主辅房屋组合的民居,体型更有主、次、高、低之别,轮廓变化尤为丰富。

瑞丽民居从外表看亦纯朴无华,更具“竹楼”特色。楼下架空层以粗编竹席围绕,楼上外墙围以精编华纹竹席,前有竹晒台,西侧竹挑阳台、竹制推拉窗等,浓厚的“竹楼”面貌,轻盈活泼,别有风采。主房歇山式屋顶,正脊较长。楼前廊子开敞,阴影浓密;楼后单层厨房,悬山屋顶,山墙围以竹席或草排,作独立处理,与主房不作穿插。椭圆形平面民居,屋顶也如椭圆形毡帽。这种屋顶与前廊,干栏与平房,构成了虚实对比、高低错落、轻巧活泼、自然优美的民居外观。墙面利用竹子正反面色泽质地的不同,巧妙地编制出变化多端的花纹,有的还依据所在地位形状,编织成和谐统一而又独特别致的花纹,使民居更显得纯朴自然而又变化万端。

傣那民居从外观上看更显得简朴无华,草顶上墙均显示出了材料的自然本色,与绿化环境紧密配合,竹篱茅舍,掩映在浓密的青枝绿叶之中,别具一番情趣。少数瓦房墙面还粉刷成白色,屋脊饰有“鼻子”,山尖饰有与汉族民居极为相似的悬鱼,在简朴中透出了变化。民居进口或为单独大门,或附设于正房耳房之中,单独大门都带有两坡小屋顶,或草或瓦,颇有农家气息。进口设正房的一端,利用正房与耳房交接处的空角,左边筑照壁(挡墙),造成凹进的缓冲地带,正房耳房高度参差对比,形成醒目的重点。民居的外墙一般不开窗,即使开窗,窗口也很小,外观上显得厚实封闭。进入内院,一反外观的封闭气氛,开敞的前廊和畜舍,加之院内的绿化配合,造成了虚实相生、开敞宁静的氛围。

2.以竹为主、以木为辅的竹木混合结构

从结构上分析,西双版纳民居用料过去多为竹材,现在屋架、柱、梁等构件多改用木材。房屋主要以柱、梁、屋架等组成承重构架。披屋面下另有一圈檐柱支持,檐柱与上檐柱间有横枋联系,枋上立有向外倾斜的小柱,既是上檐的挑檐柱,支撑出檐深远的檐上,同时也是外墙的骨架,使外墙向外倾斜,加大使用空间。屋面用料以前多为草排,即将草捆扎成排状。后改用小平瓦,平瓦叠放两层,上层盖柱下层接缝。墙及楼板多缝隙,有利于通风散热,用料有竹材和木材两种。木材耐久,竹材易得,各有所长。将圆竹纵剖展平,利用未断的纤维相连,铺于楼楞上,以竹篾捆扎,形成竹楼板,人行其上,富于弹性、竹墙常利用竹子正反面质感与色泽的不同,编结成多变的几何花纹。解放后修建的民居,主要材料多已采用木材,“竹楼”几乎完全发展成了“木楼”。木材为防白蚁、蛀虫,多用质地坚硬的杂木,并按照“七竹八木”的备料经验,即七月砍竹,八月伐木,以减少虫害。有时还将竹、木砍伐后,在污水之中浸泡一段时间,可以起到防虫、防腐的作用。

瑞丽民居一般广泛使用竹材,几乎全部用竹材构成,甚至就连梁柱接头的地方,也用竹篾捆扎。德宏有句谚语:“吃竹、住竹、烧竹”,可见竹子用途之广。这当然首先是遍地丰富的竹林资源,为民居建筑提供了大量的材料。其构造方法,是竹楼板上设竹小梁三层交叉,分别起承重联系作用,并按所承受重量采用大小不同的圆竹、半圆竹,再上是竹片楼板,外墙是竹席。甚至窗扇、推拉槽等也用竹材。其他如门、楼梯、栏杆等,绝大多数也用竹材,因此每户住房周围都种有高大的竹林以备用。由于竹材本身的不坚固性,房屋耐久性差。屋顶用料多为草排。这里也有白蚁虫害,所以选用木材、施工方法等都与西双版纳做法大同小异。近年来,瑞丽民居主要构件梁、柱、屋架、楼板等改用木料,屋顶改用铁皮,不仅房屋寿命延长,而且外观上也更加挺拔秀丽,更具特色。

傣那民居是由柱梁构成的横向系统承重。正房一般多为竹木混合结构,梁、柱等主要构件为木料,其余为竹料。厨房多为竹构架、草顶。屋架多为梁架式,柱有石础,纵向联系主要靠檩条及檩条下的穿枋,横向有地脚穿枋,一般构架稳定性较好。与西双版纳和瑞丽傣族竹楼不同,傣那民居三面外墙不是竹编,而是土坯墙。内院一面和内隔墙用木板,有时也偶用竹编墙,或再在上面涂抹上泥面。屋面材料大多数用草顶,其次用瓦顶,极个别也用铁皮。因为傣那地区也盛产竹材,所以在民居中竹子也被广泛运用,除用作承重结构外,还用作墙、门窗、屋面、天沟、栏杆、楼梯,以至家具和日常生活用具,也常用竹子做成。

3.多彩多姿的村寨景观

由于傣族各地区民居风格的不同,因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村落景观。西双版纳傣族村寨常分布于水田附近的丘陵地带或依山而建,大者可达百户,小者十余户,一般约为三十至五十户。村寨由民居及公共建筑(佛寺)组成,佛寺通常耸立于村寨较高的山坡上,或附近林间空地及村寨主要入口处,多是村寨中地位显要或风景最佳的地方。在一片排列整齐的低矮竹楼群中,高大的寺塔建筑拔地而起,居高临下俯瞰全寨,显示了它在村寨中的主要地位,以及宗教的超越精神,同时也丰富了村寨的主体轮廓,构成了西双版纳独特的村寨风光。

瑞丽傣族的村寨也由佛寺、佛塔与民居组成。佛寺、佛塔在村寨中不像西双版纳位于显要位置或风景最佳处,而通常是在村寨中部或尾部,所以一般多在村寨西部或西北部,周围有较宽阔的场地及浓郁林木。民居依次修建于街道两旁,房屋周围葱郁的植物,自然形成了村中道路的绿障,郁郁葱葱,清秀翠丽,竹楼处于其中,时隐时现,形成了十分幽美的亚热带风光。

傣那村寨多在平坝或丘陵平缓坡地,随地形或河网水系自然发展成团带形,佛寺位于村寨中心,在进入村寨的主要道路和内部主要道路的交叉点上,附近有较宽阔的场地。傣那村寨常为翠竹浓荫所环绕,每户院内果木花卉四季常绿,环境优美。民居组合布局不拘一格,灵活多变,大小屋面随意相接,不时变换方向,有时偏厦伸出,高低错落,富于变化。近年新建的村寨,经过一定的规划设计,道路犹如棋盘方格,形成整齐划一的网状结构,房屋排列井然有序,呈现出一派边寨新村的景象。

总之,傣族村寨是“竹楼”的天下。

Copyright © 2010 香港易发投资有限公司  上海易发文化信息咨询策划有限公司 [管理]  
沪ICP备2020037092号-2  技术支持:明企科技

沪公网安备 310107020013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