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少数民族建筑文化
第一节 水 乳 交 融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的文化都曾经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并通过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与相互影响,共同创造了一个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章太炎曾经指出,“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一血族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中华民国解》,《民报》第15期)中国建筑文化,除了汉民族,还包括汉族之外各少数民族的建筑文化。他们中有不少民族建筑历史久远,形式特殊,风格迥异,文化意味隽永而深刻,是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构成,不可忽视。这些民族建筑文化,一般是在独异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经济生活与历史传统中发展的,所以往往反映出不同于汉族建筑文化的某些建筑观念、价值取向与审美情趣。在造型上,也具有各自的文化符号表达。同时,在历史的文化陶冶中,一定程度上受到汉民族建筑文化的濡染,却一般并未失去其本民族的殊异文化品格。
具体地说,汉民族建筑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内容体系及丰富生动的型式建构,在总体上推动和促进了少数民族建筑文化的发展;而少数民族建筑文化则以其特有的奇情异趣为汉民族建筑文化在地域色彩等方面做了重大的补充。正因如此,中华民族建筑文化才能以有机的、完美的、极富生命力的存现而雄踞于世界。
一、血肉亲缘
在历史上,汉民族建筑文化的发展、成熟及向周边地区的流播、辐射,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汉民族之外诸多民族建筑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从汉民族建筑文化与少数民族建筑相互接触及彼此渗透的客观史实看,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主要通过移民迁徙、文化交流、商贸往来及宗教传播等渠道来实现建筑文化的互通互鉴。当然,相比之下,汉民族建筑文化基于其发展上的纯熟性及系统性优势而对于这些民族建筑文化所产生的参照作用是相对重大的。少数民族建筑文化虽然在接触汉民族建筑文化之初或之前就处于一种孕育或发展状态,但由于它不可避免地带有稚朴性及原始性的特点,它的建筑文化有时显得不够成熟。可是即便如此,我们却始终不能忽视其建筑的地域风格和民族特色的存在。这正如美国社会学家希尔斯在《论传统》一书所指出的那样:“村落、人工景物或某些建筑物的范型具有持久的特征”,“居住范型不曾间断地存在着,因为它们是既定的。在这一意义上,它们是传统”。“土地的居住范型和耕作范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不变”,“一种居住范型一旦固定下来,它就会产生一些附属传统。城镇以及城镇中的各地区将获得各自的‘特征’,这些特征被传递给后代,而且规定了理性决定的范围和目标”。
(一)南方少数民族建筑的汉化影响
在中国南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尤其是云南等省区,分布着几十个少数民族。在这些少数民族中,除去后来迁居来的回族、藏族、蒙古族等民族外,以景颇族、佤族,傣族等为代表,大多在历史早期就营构出了颇能代表其建筑文化特色的井干式或干阑式建筑。后来随着其它民族尤其是汉族的迁入,这些井干式和平阑式建筑范型同其它一些建筑范型开始趋于成熟化。秦汉三国时期,有不少汉族人口迁居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他们在那里戍边屯田、繁衍生息,与此同时他们也把汉民族建筑技术带到了那里,汉族的木构架建筑技术大约也在此之后开始在一些地区传播起来。当地少数民族积极从汉民族建筑范型中汲取养分来发展自己的建筑体系。傣族、景颇族的群众始终认为自己盖房和种田的方法是诸葛亮教的,他们甚至称傣族干阑式建筑——竹楼的屋顶为“孔明帽”。由于受内地秦汉以来汉民族高台建筑的影响,唐代兴起的南诏等唐王朝属国,利用从汉民族地区流转来的建筑工匠和建筑技术,在当地大兴土木,造作城池楼台和房舍庙宇。近代于当地出土的唐时带字砖瓦,仅规格就有五十余种,不少砖瓦还注有工匠姓名,足见当时建筑业的繁荣兴旺。公元836年修建的大理崇圣寺(又称三塔寺),其基方达7里,仅房屋就有八百九十间,而寺前千寻塔高58米,共有十六层,方形平面,叠涩密檐,可以说是唐代汉民族密檐砖塔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个典型之作。此外,唐南诏王都太和城,大理国王都羊苴咩城(今大理)、拓东城(今昆明)、永昌城(今保山),塔群林立的宋代傣族佛寺曼飞龙塔,斗拱硕大、出檐深远的曹溪寺大殿,元朝修建的颇具园林风格的昆明圆通寺,元代西山太华寺和华亭寺,明代修建的丽江白沙大宝积宫、琉璃殿、大定阁、昆明黑龙潭黑龙宫、官渡金刚宝座塔、吴三桂筑莲花池别墅以及清代修建的昆明大观楼等等建筑巨制,也都借唐时建筑先风的兴起而于各个时期脱颖而出。在这种宏大的建筑浪潮中,民居住宅建筑的发展也是十分明显的。由于南方气候炎热、降雨充分、树草木竹石等资源又十分富有,因而建造楼上住人楼下圈畜的全木草竹构干阑式建筑及全水井干式建筑,就成了非常普遍、便捷和适宜的事情。然而当地少数民族并不满足,他们总是力图发展和创新。唐代汉族建筑技术传入南方以后,云南的滇池、洱海等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井子式或干阑式建筑,开始逐渐被汉族典型的木构架和土坯墙的瓦顶建筑所取代,经过长期演变,形成了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一颗印”民居。这种面东南或西南,平面呈方形,毛石脚土坯或夯土墙木构架瓦顶两层四合院建筑,随后便成了除汉族以外的彝族等兄弟民族中一种重要的民居建筑。先民为从北方南下而起自“白蛮”的白族,在汉族建筑的影响下,营构出了平面三合院或四合院木构架民居建筑,为了适应当地自然环境气候,他们在民居平面、木构架及屋面构造上设制了许多防风抗震建筑设施,从而创造了白族民居特有的建筑风格。生活在云南大理、丽江和保山地区的白族,其民居建筑虽采用汉族式木构架,但许多具体造制仍有独到之处,它的屋顶多为硬山式(少数为悬山式),屋脊生起,屋面反曲,屋檐施有山花装饰,门楼雕梁画栋,照壁设制华美。彝族、哈尼族等在历史上创制出了以平屋顶作晒场的土掌房,这种民居由于同样受到汉族民居建筑的影响,发展到近现代时期,也相应地出现了许多变化,先前的全部式土掌房变为局部式土掌房,过去一律是平顶房,现在则有被顶起脊汉式瓦房与土掌房结合的土掌房建筑。佤族、拉祜族接受了汉族木构架平房建制模式,后经变革形成土坯墙或竹笆墙草顶平房。傣族、景颇族干阑式民居建筑在建制上虽仍一定程度地保留着民间“竹楼”的风格特色,但也由于受到了汉族及其它民族民居风格的影响,也渐渐出现了许多新变。比如瑞丽傣族的民居已将先前传统的架空底层封闭利用,而先前许多采用竹材造制的建筑部分后来也多以木材代替,使“竹楼”几乎变成了“木楼”。
(二)北方少数民族建筑的汉化影响
在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建筑文化发展的初期,我国北方的许多少数民族,如维族、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其先民由于大多处于游牧游猎的非定居及半定居生活状态,所以他们建筑文化的发展是微弱模糊的。在这一时期,毡帐迁移式建筑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及至近现代时期,以蒙古族、哈萨克族等为代表的游牧民族的“蒙古包”毡帐建筑已达到相当成熟的地步。当这些北方游牧民族走向半定居及定居生活以后,一些固定式民居建筑得到了充分发展,如藏族石构平顶楼房建筑——碉房、维吾尔族土木构平顶庭院建筑等都已成熟定型。这些民居建筑从建制上看似乎较少受到汉民族建筑风格的影响,但在这类民居建筑走向其发展的中后期时,不管在细部形制上还是在内部装修及建筑用材上,都受到了汉族建筑的影响。当然在北方少数民族建筑文化中,最能代表其成就、最能反映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民族文化互渗现象的,还当属他们的宗教建筑及城池宫室建筑。维吾尔族先民回鹘在公元八世纪皈依摩尼教后,曾由牟羽可汗从中原洛阳将汉族摩尼僧人及建筑工匠带回西域,在那里建造了许多汉式风格浓厚的摩尼教寺庙建筑。佛教在西域盛行时期,许多融汉民族建筑特色及印度建牛它罗建筑风格为一体的佛门宗教建筑,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大量出现。而同在佛教盛行之时,藏族先民的佛教建筑在与其土著宗教——苯教建筑做了长期的此消彼长的斗争后也开始大量出现,到了近现代藏族佛教实现本土化改造后,一种集藏族传统建筑风格、汉族建筑风格及印度佛教建筑风格于一身的宗教建筑——喇嘛教寺庙建筑,更是层出不穷,汉族建筑的传统作法如院落布局、斗栱挑檐、大小木作、中轴对称及庑殿、悬山、歇山等被广泛应用于这类建筑中,人们至今还很容易从布达拉宫、妙应寺、哲蚌寺、扎什伦布寺及塔尔寺等喇嘛教著名建筑中找到许多展现汉民族建筑风格的建筑单体及建筑部位。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少数民族建筑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以人口众多、分布面最广的回族为代表的一些穆斯林民族,在充分体现阿拉伯伊斯兰教传统建筑特色的前提下,将汉民族典型的传统寺院建制范式移植到了他们的伊斯兰教清真寺院及陵墓建筑中,他们顺应伊斯兰教在中国畅顺传播与发展的事实,按照中土化了的建筑格式相继营建了浙江杭州真教寺、江苏南京净觉寺、云南大理老南门清真寺、四川成都鼓楼街清真寺、北京牛街清真寺、陕西西安华觉巷清真寺、甘肃兰州桥门街清真寺、青海循化撒拉族街子大寺及新疆乌鲁木齐陕西大寺等一系列著名的寺庙建筑。这些建筑不论在布局、用材、结构上,还是在设计、装饰上都接受了汉民族建筑的影响。在城池宫室建筑上,北方少数民族接受的汉族建筑传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维吾尔族先民回鹘在西迁走向半定居和定居生活状态后,修建了不少具有中原汉式风格的城镇定居宫室住宅建筑,这些建筑虽多已不存,但从其宫殿遗址及瓦当存物上却明显可以看出唐代建筑的风格特色。明朝中后期,有不少汉族兵民进入了蒙古人生活的丰州滩等地区,在蒙汉民族的合作下,共同开发了土默特等地区,建筑了诸如库库河屯(今呼和浩特)等草原城市,这些城镇的建筑设计和施工,基本上是仿照内地汉族城堡式建筑而进行的,它们大多分内外城,城内的宫殿宅第,是典型的汉式宫殿居宅建筑。而明时藏族的建筑也吸收了汉族传统建筑的特点,生活在青海地区的藏族还兴建了汉味十足的“城郭庐室”。近现代以来,少数民族城市建设受汉民族建筑文化影响之大,更是不言而喻。
(三)汉族建筑的“少数”化
中国少数民族建筑文化在接受汉民族建筑文化影响的同时,也对汉民族建筑体系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在民居建筑上,生活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汉民族居民,虽身依汉民族浓厚的传统建筑文化背景,但终究还是要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少数民族建筑范型的影响,从而建制出一系列符合当地民情民俗的少数民族式居宅建筑,这一点在南方少数民族聚居区尤为多见。在宗教建筑上,少数民族建筑文化也对内地汉民族地区的宗教建筑产生了一些影响。喇嘛寺院及喇嘛塔类宗教建筑在内地许多地区的出现,也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这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