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邮局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公司介绍 风水常识 最新动态 成功案例 业务范围 玉器销售 在线留言
图片展示 Picture
风水常识 Prolist
邢正华教授简介
邢正华教授简介
公司机构部门
专家组成员
名人展示
风水知识
论点文章
姓名及命理知识
室内外风水环境
建筑策划
业务范围/收费标准
镇宅化煞用品
园林巨石
易发风水尺
退院备案通知
证书&执照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公司:上海易发文化信息咨询策划有限公司
总部地址:上海普陀区江宁路1220弄4号1102室(音乐广场)
电话:021-52527798(王小姐)
传真:021-52522778
公司:香港易发投资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龙旺角道33号凯途发展大厦7楼
电话:00852-27935511(徐小姐)
手机:15601721568(邢正华教授)
手机:13092190688(邢正华教授)
Q Q:191409943
邮箱:191409943@qq.com

QQ:191409943   邢正华院长
QQ:3345841932  邢院长助理
邮箱:191409943@qq.com
      3345841932@qq.com


《邢教授带你走进风水微世界》

风水常识 | Market    
首页 >> 风水常识 >> 风水知识 >> 风水知识,每周一篇 >> 请点击标题查看
请点击标题查看
[返回]

第三章 中国古代风水的起源

 

第一节 尹弘基论风水因建筑选址而起源

 

本文是尹弘基关于中国风水起源的早期研究以及1988年在陕西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讲演发展。它是建立在198833日至427日间于黄土高原以及中国其他地方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之上的。这次考察得到奥克兰大学研究基金的资助。

尹弘基认为:中国风水是为寻找建筑物吉祥地点的一种景观评价系统。这种古老的中国系统不应该归类于或者是科学的,或者是迷信的。因为它同时包含有这两个部分。中国风水所有的基本原则都指出确定黄土高原窑洞理想地点的因素。在分析风水原则和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认为山峦起伏,附近又有水的黄土高原很有可能是中国古老风水的发源地。

风水确是为找寻建筑物吉祥地点的景观评价系统。它是中国古代地理选址与布局的艺术,不能按照西方概念将它简单地称为迷信或科学。这种独特的选择地点的中国系统,具有科学的成分,也有迷信的成分。

 

一、风水的三个前提

 

中国风水建立在以下三个前提的基础上:

1某个地点比其他地点更有利于建造宅第;

2吉祥地点只能按照风水的原则通过对这个地点的考察而获得;

3一旦获得和占有了这个地点,生活在这个地点的人,都会受到这个地点的吉祥影响。

第一个前提是评价人类居住地点地理景观的原则。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地点,而只有某些类型的地点被认为适合于作为宅第或坟墓。

第二个前提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有关选择有利居住地点的民间科学。在中国北方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像黄土高原这样冬季刮着大风,气温年差较大,早期的人们一定会设法选择一个比较合适的地点,建造尽可能舒适的住房形式以保护他们免受恶劣环境的袭击。对于黄土高原上的先民们,最好的建筑形式就是挖一个窑洞。

风水这种居住形式成功地代表了对黄土高原环境的适应性,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把他们的居住地点看作与当地环境有关的科学认识。现有证据都表明有关地形和方向的主要风水原则一定是从早期窑洞的建造者在黄土高原上的选择地点和建造窑洞的准则中发展起来的。

第三个前提代表了风水实践者的愿望,可被认为是运用风水原则选择吉祥地点的逻辑成果。这一前提是风水迷信成分的基础与根源。它对风水的发展起了控制和统治的作用。

 

二、风水的基本原则

 

应用于选择地址的风水的主要原则,可以综合如下:

1周围的地形:它需要呈马蹄形的隐蔽地形。它以马蹄形的山丘为靠背,前面能有临水的开阔地形。最吉祥的地点———风水穴,位于山脊当中主山峰的山脚下。

2水:吉祥地本身必须是干燥的,但距吉祥地点不远的前方应该有水。

3方位:具有以上条件的地方还应该面向吉祥的方向。一般来说是向阳的方向,最好朝南。

这些基本的准则一般说来适用于寻找住宅、坟墓、庙宇和村落的吉祥地点。

 

三、中国风水最早起源的假设

 

1976年以前除了几个学者用简单假设之外,很少有人打算考证风水的起源。一些学者的风水起源假设,仅只是在文章或著作的前言当中有所表述。尹于1976年在分析风水主要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假设,现综述如下:

1中国风水是由居住在具有各种各样地形的山脉、丘陵地带的人们所发展起来的。这一假设是以山脉和丘陵在风水中的重要性为出发点的。

2中国风水是在具有多种多样气候条件的区域中发展起来的。在风水原则中它以天气(特别是风向)为出发点。

3中国风水代表人们早期对环境的自然反映。这一假设是建立在风水的主要原则都与最初的有利居住因素有关这一事实基础上的。例如:吉祥地点本身应该干燥但附近应该有水,应该面向有阳光的南方以免受寒风的侵袭。

4中国风水的最初形式都只与选择住宅有关。后来这一以艺受到中国关于崇祖和孝道思想的影响,从而开始选择墓地。在中国历史上,阴宅风水往往比阳宅风水更重要,但这并不能说明阴宅风水比阳宅风水出现更早。现有证据(对风水原则的)都表明,既用于阳宅也用于阴宅的主要风水原则,事实上都是从阳宅风水发展起来的。例如:

1)吉祥地点本身应该干燥,但附近应有水。

2)阴宅应该避风,阳宅也一样。

3)对阳宅和阴宅来说,石头山和草木不生的山都被认为是不吉利的。

这三个主要风水原则都被认为是早期选择宅第(阳宅)的原则。它们相当合乎中国早期人们居住的情况。例如:人的栖息之处(宅第)需要干燥,而附近应该有供饮用、洗涤和其他日常用的水。理想的宅第(野营地)需要使人们免受像中国北部那样强劲寒风的袭击。中国早期人类理想的居住地点应该靠近食物源。葱翠的草木可能是大量食物来源的标志。如果人们认为死人和坟墓也像活着的人在世界上一样,需要同样的民住条件,那么死后的人也必然是活人生活的继续。例如,中国人给死人供食物,这就是人们认为在坟墓中的死人也像活人一样需要食物,那么死后的生活也必然是活人在世上生活的继续。

4)阳宅风水先于阴宅风水的另一个原因是在阳宅和阴宅中吉祥地都称为“穴”。在古代它的意思是洞穴(土屋),而它现在也表示穴。这一传统可能是长第选择的继续。

 

四、风水的起源以及黄土高原早期的窑洞居住者

 

这些关于风水起源的最初假说后来通过中国风水有其起源之地这一想法所证实了。我认为黄土高原地区也就是绵延起伏的山丘和朝着黄河流去的河流附近,可能就是中国古代风水的发源地。黄土高原上窑洞居住者发展了这种风水。我的想法又是建立在分析中国风水原则的基础上。中国风水的这些基本原则都指出了确定寒冷多风黄土高原上窑洞理想位置的因素。

现以下面四点为基础论述中国风水首先是由在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居住者所发展起来的。

1地形条件:吉祥地点的地形,背山临水,前面有开阔地(通常朝南),这最适合于北方居住的条件。它既挡住了冬天从北方西伯利亚吹来的冷风,又能保证得到最多的日照。事实上,背靠山,前临开阔地是窑洞最主要的关键的地形条件。因为所有的居住窑洞都是从背靠的山挖出来的。

2土壤条件:理想的土壤是质地坚硬而又细腻的黄土,像压实了的精制黄豆粉。这也很可能是对典型黄土条件的描述。这是挖窑洞理想的土壤条件。

3中国五行和五色的宇宙论:在中国古代的颜色宇宙论中,红色象征南方;黑色代表北方;青色象征东方;白色代表西方;而黄色象征中心。在五行说宇宙论中,火代表南方;水代表北方;木代表东方;金代表西方;土(土壤)代表中心。

那么五行、五色为什么会代表一定的方向,其确切的原因尚不清楚,但可以有理由推断,它们代表着中国北方以黄土高原为中心四个方向的自然环境条件。例如:红色暗示火,朝南的房屋冬天较温暖。黑色以暗示阴冷,把水定为北方用以熄灭温暖之源的火。这就讲得通了。东方是太阳升起的方向,它与生命、活力联系在一起。青色是生机的象征,由东方来代表才合适。西方和白色以及金的联系在五行里都比较难于解释。然而,西方是太阳落下去的方向,是东方相反的方向,因此代表死和结果(果实)。白色可能代表苍白的面色,是疾病或者缺少活力的表现,是中国西部沙漠景观的象征。

中的象征在五色中是黄色,在五行中是土。除了黄土(中国北方黄色的土壤)以外,很难得出像日出、日落这样的自然现象。确实,当中国字“黄”和“土”结合起来时,它们就形成中国用语“黄土”。再说,中国的黄色是土黄色,也就是黄土的颜色。早期的中国文化就是从这块黄色土地上产生出来的,并扩展到黄土高原以外的地区。黄土高原上早期窑洞居住者向外移居才发现在新的地方,土壤不再是黄颜色的。因此,我认为把黄色定为中心是与居住在黄土窑洞中的中国人早期的家有关。“家”意味着起源和中心。在中国宇宙论中,“中”代表绝对中性、平静和稳定。这反映了“理想之家”的特点。可能,古代中国人会认为黄土高原是世界真正的中心。甚至现代中国人称他们的国家为中国。它的涵义是中心的国家。

4——中国风水的吉祥地点:风水中最吉祥的地点称为穴,这并不意味确实有一个洞穴。中国字“穴”起初表示洞穴,现在的意义也仍然主要是洞穴。现在风水中它作为一种比喻,用以指风水中任何吉祥地点,而并不指真正的洞穴。在风水中将吉祥之地称为“穴”的古老惯例,可以认为是试图寻找或建造一个理想的洞穴的居住者传下来的。演化到今天,找到穴在风水中表示找到吉祥之地。

 

五、野外考察的印象

 

通过在陕西省黄陵县对窑洞的实地考察,得以证实了早年的想法,即基本的风水原则与寻找理想的洞穴之地是一致的。从所看到的中国中部和北部的房屋形式来看,确信风水原则最适合于寻找理想的洞穴之地。事实上,其他形式的房屋不需要像窑洞那样注意有关观测地形的方向的最初原则。基本的风水原则就是对洞穴理想位置的主要描述,这一点看来是很明显的。例如:风水中最主要的地形原则,吉祥地背山临水可能很恰当地指出了洞穴地点的理想位置。窑洞需要以崖壁为依靠用以挖洞。确实,黄土高原上一般的窑洞都可能坐落在山脚下,而前面通常都有开阔地。前面的平地是院子,用于备耕和饲养家畜。这种地形在风水中称作吉祥之地。

窑洞本身不应该有水,因为潮湿的地方不是舒适的栖身之处。水还会加速窑洞的毁坏。然而,人们在窑洞附近需要日常用水。如果窑洞朝南,就可以充分利用阳光。在陕西省黄陵县实地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窑洞都朝南(南、东南或西南)方。

建造窑洞理想的土壤是纯净的黄土,它结构紧密、质地优良,呈黄色,否则挖窑洞就不安全。例如含砾石的不纯净的黄土可能是今后窑洞不稳固的标志。含有少量杂质的黄土,其颜色可能意味着有一个缝隙,水曾从中渗出来。

对基本风水原则的分析以及对窑洞的实地考察都表明,风水起源于具有连绵起伏的山丘以及可利用的水的地方,亦即黄土高原上。事实上,这些基本风水原则都主要叙述了寻找窑洞基址的理想条件。因此,这里提出风水的最初形式是寻找吉祥窑洞地点的一般准则。

此后,风水才逐步用于建造不同形式的房屋、庙宇、官府、城市及坟墓。阴宅风水的主要原则都来自阳宅风水并与之相同。

当风水术从黄土高原扩散到其他区域,它的主要原则仍然保留下来。甚至于运用到华东平原和华南等具有不同气候和地形条件的地方。甚至在与黄土高原风水发源地环境完全不同的地方,其吉祥地的理想条件也只是做些微小的调整。像在华东平原上,风先生自圆其说地把隆起一英寸的小包称为山,而把低下去一英寸的洼地称为水。为与最初风水原则更加符合,马蹄形的水系在某种情况下代替马蹄形的山脉作为屏障。在风水原则中,有时方位成为最主要的。我认为这些修改是后来发展起来的,以适应平原地区的需要。

开始作为选择住宅地技艺的风水,在选择宅址和墓地的过程中逐渐带有宗教和迷信的色彩。随着时间的流逝,风水的科学成分逐渐在蜕变,风水术由于不断增加更为明细的带有迷信色彩的预言而变化。例如:某些地方利于出高官;某些地方利于发财;某些地方利于多子。为了寻找吉祥地点,产生了许多带有迷信色彩的预言。对于环境,早期仅只估价为“好“或“坏”。

风水被传播到邻邦,包括朝鲜、日本和越南。可以相信,风水术是与早期的文化传播一起从中国到达这些国家的。朝鲜和日本的古都所在地都有些比较具体的证据,可以说明这些国家受到风水思想的影响。风水术被认为可能在朝鲜的百济、新罗和高句丽时期传到日本。在汉文化圈中,日本奈良、京都,其周围地形比中国唐代的都城长安以及其他古都更接近于朝鲜的庆州和汉城。中国的风水也深刻影响了中国、朝鲜、日本的佛教寺庙。西安、北京和南京的一些寺庙,它们差不多坐落在风水的吉祥地上,有着吉祥的方向。朝鲜和日本的寺庙,两国的绝大多数佛教寺庙,也都在风水的吉祥地点。当然,评述风水对东亚文化的影响超出了本文题目范围。

 

六、结论和建议

 

从实地考察和对风水原则的分析,都有适当的证据说明,风水是从黄土高原连绵起伏的山区,由窑洞居住者为寻找理想的洞穴而发展起来的。主要的风水原则看来是理想的窑洞条件的反映。风水的主要原则不是迷信的。虽然风水术包含较多的迷信成分,但它的某些原则却反映了早期中国人为寻找理想的居住地点对环境条件的科学认识。优先选择朝南、向阳的方向和背靠一地以避风,是风水原则具有科学性的一些例证。风水研究者最迫切的任务之一可能是区分出哪些风水原则是科学的,哪些是不科学的。

当今在世界上研究中国风水的学者寥寥无几。在中国,据我了解风水在现代学者中并没有受到认真对待。然而我感到,中国科学史研究者和历史地理学者尤需分析风水性质和风水对中国科学和中国文化的影响。风水原理和细则是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重要源泉。例如,风水可能是中国古代自然环境水循环观的源泉;风水术制定了特殊的绘图法,并且很可能是中国地形分类的最早形式。

目前,也应将迷信从风水中分离出来。在良田之中蔓延着新的坟墓,表明了风水对人们生活的不良影响。然而为了使人们不再这样运用风水,非得通过研究风水才可以解决。主观地否定风水似乎不存在,或者装成看不见风水的存在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可以说,为了解决问题不能绕过它,只能通过研究来正视它。

为了开导由于相信风水迷信成分而盲目运用风水的人们,学者们需要科学地研究风水,让人们懂得风水的哪些方面是科学的,哪些是不足取的。在担负起这一任务的过程中,研究风水的原理、起源和发展,科学地认识风水是至关重要的。

尹弘基提出的关于中国风水与建筑起源的意见是很好的。可惜他作为一个外国人,对中国的文化与文献了解还不多。经多年研究,可以提出许多有关风水的实证材料。

Copyright © 2010 香港易发投资有限公司  上海易发文化信息咨询策划有限公司 [管理]  
沪ICP备2020037092号-2  技术支持:明企科技

沪公网安备 310107020013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