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阴宅
死亡是不可抗拒的自然现象,人们最惊恐的事情莫过于死。人死之后还会不会复活?死人会不会对活人发生作用?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总在探索这些问题,总是希望死人能够活过来,能够保佑自己,于是,阴宅学说应运而生。
阴宅学说认为,只要穴地有生气,死者就会安逸,就会给生者带来吉祥,否则有凶。怎样才能得到生气之地呢?那就要请风水师指点选择,贵命不得葬穷穴。既然得了好穴,就会有好报应。至于哪天有好运到来,要看具体人和风水情况而言,或许即刻,或许几十年、乃至于几代人之后。
相地是一种实践。风水师在有了整套理论之后,就要亲临现场。先要凭看,看山脉走向,看穴地环境。又要用嘴尝,尝水质是否苦涩,尝土粒是否辛甜。还要动脑筋,推算出内在关系,预测吉凶祸福。
相地测定方位用的罗盘中间有一根磁针,大致指向南方。测量穴地时,在门脚或穴地的石头上放平罗盘,把针连掷两三次,看针是不是指在子午线上,针如果晃动则不吉,收藏于中线则吉。圆盘上画有圆圈,少则三层,多则几十层,每层都有许多符号,表明一定的意义,层与层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它反映了先民的智慧。
我们现在兴修水利,建筑房屋仍然要用类似于罗盘的工具测量方位,也要到现场勘察。怎样借鉴传统的相地方法?这还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
中华文化的伟大,也在于她科学思想的广博、深厚与细密。她作为东方科学文化体系,与渊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的西方科学文化体系,长期交光互影、互相渗透而又各自独立发展,并不逊色。只是近百年来,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才在科学上比西方落后了。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科学?英国李约瑟博士说:“至于远东文明,特别是其中最古老而又最重要的中国文明对科学思想和技术的贡献,直到今天仍然被云雾所遮蔽,而没有被人们所认识。”然而,中国古代从天文、历法、物理、化学、数学、地理、生物、建筑、陶瓷、冶金、医学、农学一直到“四大发明”的伟大成就,都硕果累累,灿若繁星。这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宝库,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当今国外有些科学家预言说:只有东、西方科学文化的结合,才能创建21世纪未来的世界科学。
当今国际上众多科学家都把中国的《周易学》、《中医学》、《风水学》作为研究和掌握的特别学科,而且有些国家还设立了专门机构进行研究。我作为一个中国科学工作者,更有责任和义务对我国《周易学》、《中医学》和《风水学》进行深人的研究和发掘,发扬光大,使其更好地为人类造福。为创建21世纪的新科学新文化尽职、尽责、尽力、尽义。
第六节 阴阳五行说
阴阳五行说,是我国先民在接触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实践中,通过观察与思考而建立的一种影响很大的哲学思想观念。它是一种自发的朴素的唯物论,并具有辩证法的初步思想因素。“一阴一阳谓之道”是阴阳学说的精髓。阴阳五行,是我国人民所独创的一种学说,广泛渗透于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各个领域。中国风水学的各个方面均遵循这一原则。阴阳与五行是两个基本概念。
1、阴阳学说
阴阳概念起源于夏朝,其依据是成书于夏朝的《连山》一书。《连山》书中已出现阴爻“−−”和阳爻“—―”。《山海经》称:“伏羲得河图,夏人因之,说《连山》;黄帝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烈山氏得河图,周人因之,曰《周易》。”
阳阳学说将宇宙世间万物分为阴与阳两大类,认为一切事物的形成发展与变化,全在于阴阳两气的运动与转换。阴阳概念,最早时,来自阳光的向背,物体向阳的一面叫阳,背阴的一面叫阴。继而不断引申,进一步广泛解释自然界与社会界所有现象。阴阳概念成为阴阳学说是周朝以后,特别是《易经》对阴阳进行了全面概括,成为系统、完整的阴阳学说。
(1)阴阳属性 世间任何事物均可以分为相反的两个方面,即阴与阳。阴阳现象无所不在。阴阳的划分规律是:凡类似明亮的、上面的、外面的、热的、动的、快的、雄性的、刚强的以及单数的属阳;凡类似:黑暗的、下面的、里面的、寒的、静的、慢的,雌性的、柔弱的以及双数的都属阴。
(2)阴阳规律 阴阳互根,即是指事物或现象中对立着的两个方面,具有互相依存,互相为用的特点,处在一个统一体内。阴与阳的每一个侧面都以另一个侧面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即没有阴,阳不能存在;没有阳,阴也不存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在内,阳守之,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阳对立,即是指自然的万物万象,其内部同时存在着相反的两种属性,即存在着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诸如:电有正负极,磁场有阴阳极(南北极),原子由“正”电子核和“负”电子构成,建筑物有阴面,阳面,山南为阳,水南为阴等等。阴阳转化,即是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两种属性,处于动态平衡之中,此消彼长,彼进此退,且在一定条件下向其对立面转化。《易经•系辞》曰:“日往月则来,月往日则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住则寒来,寒暑相推而成岁月焉。”俗称“风水轮流转”即是阴阳转化运动中的结果。
中国人对阴阳依存、对立、转化的论述,具有了现代唯物辨证法的世界观与认识论。阴阳始终处在动态平衡中,如果这种变化出现反常,即是阴阳消长的异常反应。《易经•系辞》曰“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中国风水学是人类在居住地址、规划、建筑活动中,寻求阴阳平衡的具体科学技术。
2、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的产生,学术界至今处于争议之中。
史学界认为:“五行学说的创始人是孟子。孟子是五行学说的创始者,孟子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馀岁……由文王至孔子五百馀岁……等近乎五行推运的说法。比孟子稍后的邹衍,扩大五行学说,成为阴阳五行家。”哲学界认为:“五行的明文见于《尚书•洪范》(相传为西周初年文字,据考证可能是战国时代所作)。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墙。”易学界认为:“五形学说是与阴阳学说同步产生的。”
(1)五行属性 汉董仲舒在《尚书•洪畴》中将五行抽象为五种物质属性,不仅仅是五种物质。五行学说归纳客观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最基本“元”构成的,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包括人在内)的发展和变化都是这五种“元”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金、木、水、火、土之间的相互对立、依存和转化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生生灭灭的规律和原因。这个观念是朴素而双唯物的,与近代科学“元素周期表”和“物质不灭”规律极为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五行特性:木—具有生发、条达的特性;
火—具有炎热、向上的特性;
土—具有长养、化育的特性;
金—具有清净、收杀的特性;
水—具有寒冷、白下的特性。
五行归类
五行 |
水 |
木 |
火 |
土 |
金 |
五脏 |
肾 |
肝 |
心 |
胃脾 |
肺 |
五窍 |
耳 |
目 |
舌 |
口 |
鼻 |
五体 |
骨 |
筋 |
脉 |
肌 |
皮 |
五志 |
恐 |
怒 |
喜 |
思 |
忧 |
五音 |
羽 |
角 |
徵 |
宫 |
谪 |
五色 |
黑 |
青 |
赤 |
黄 |
白 |
五味 |
咸 |
酸 |
苦 |
甘 |
辛 |
五气 |
塞 |
风 |
暑 |
湿 |
燥 |
季节 |
冬 |
春 |
夏 |
长夏 |
秋 |
方位 |
北 |
东 |
南 |
中 |
西 |
(2)五行的规律 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具有相生相克的规律。
相生:含有互相滋生、促进、助长的意思。相生的关系中,具有它生、生它,即顺生、逆生两方面的关系。逆生,又叫亢乘,即五行亢乘。
相克:含有互相制约、克制、抑制的意思。同样,相克的关系中,也具有克它、它克,即顺克、逆克两个方面的关系。逆克,又叫反悔,即五行反悔。依其排列,规律为“顺次相生,隔一相克”。古称“比相生,间相胜。”顺时针为顺生、顺克;逆时针为逆生、逆克。即:水木火土金五者,相近的依次生成,水生木,木生火……依此类推;五者又间隔一个相克,如水克火,木克土,直至金克木……周而复始。这种生克关系固定的,“逆之则乱,顺之则治。”
为什么五行会“顺次相生”呢?古人认为:水能滋润树木;木能燃烧产生为火;火能使燃烧后的东西变成灰土;土里面能找到金属、矿物;寒冷的金属表面润泽,能产生露水,而且五形中唯有金属遇热溶化后变成液体状态——这样形成一个促进性的循环。
为什么五行会“隔一相克”呢?古人认为:水能够灭火;火能够熔化金属;金属制品能够砍伐树木;树木的根能够穿透土壤;土能够吸收水使之消失——这样开成一个抑制性循环。
五行相生相克,构成一个循环链,周而复始。现代科学发现的元素周期规律证实了中国古代五行周期变化的合理性。五行与阴阳结合产生了“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风水学,乃至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如:中医、天文、地理、军事、政治、经济等学科的总原则。有了阴阳五行的平衡与协调,才能推动和维持一切正常生长、发展、变化与消亡。
|